大学代表团访问多伦多大学并联合举办城市论坛

※发布时间:2020-8-10 3:45:4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华晨宇爸爸华福雄2017年9月30日-10月4日,大学城市与学院院长贺灿飞率团访问多伦多大学,双方联合举办了城市研究学术论坛。

  今年5月,北大校长林建华率团访问多伦多大学,就举办联合学术论坛等合作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刚刚结束的访问是落实校际合作意向、深化合作研究和学生培养、拓展合作领域的重要举措,访问团由来自城市与学院、管理学院、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及北大-林肯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的10位老师组成。多伦多大学对此次到访高度重视,组织了地理与规划系、社会工作学院、科学系、产业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财政和治理研究所等9个院系的14位教授参加论坛和交流。

  多伦多大学副校长Christopher Yip教授介绍了多伦多大学国际合作的最新进展、主要模式、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地理与规划系主任Virginia Maclaren教授介绍了多伦多大学城市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相关院系发展情况;贺灿飞介绍了大学国际交流的相关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城市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合作意向。双方就学生培养和科研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合作的共识。

  “大学-多伦多大学城市论坛”分为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城市模型、城市经济和创新、城市交通、城市、城市治理等7个主题,双方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深入交流讨论,并形成了若干合作研究的意向。在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版块,刘志教授介绍了中国土地财政和城市建设融资体系的形成逻辑和方向;Enid Slack教授介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系和各种投资主体的分工格局;Matti Siemiatycki教授则从全球城市的角度总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

  在城市社会经济转型版块,曹广忠副教授以市为例,讲述了全球、国家和地方力量交互作用下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全球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模式与机制。研究员从区域格局和个体决策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新趋势及其城镇化效应。David Hulchanski教授以、多伦多和为例,从社区变迁的角度考察了大都市区社会空间的转型历程和发展趋势。Alan Walks教授则关注多伦多大都市区的不平等问题,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居民收入和财富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演化过程。

  在城市模型版块,薛领教授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多主体城市发展模型,模拟了特大城市人口和产业疏解的可行性和阶段性特征。Mark Fox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面向城市运行的数字化模型理论体系建设情况。

  在城市经济和创新版块,贺灿飞教授探讨了产业转型和演化的理论机制,讲述了城市产业演化的中国故事,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发现。David Wolfe教授分享了城市经济创新的模式和经验。张军教授则从中国产业政策的相关争论出发,探讨了创新与地理的关系,并介绍了城市产业政策和创新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城市交通版块,杨家文教授从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五项实例出发,探讨了中国城市融资模式与交通体系建设的关系。赵鹏军研究员介绍了近期多项研究,系统地探究了城市空间规划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内在逻辑。Steven Farber教授分享了详细的调研资料,识别了城市新移民使用各种交通方式的障碍因素,并讨论了其对移民融入社会的影响。Eric Miller教授介绍了基于多主体微观模拟的城市交通模型及其在多伦多都市区的应用情况。

  在城市版块,童昕副教授讲述了市三个废品村发展变迁的故事,借此透视了城市废弃物的再生模式和治理转型。Virginia Maclaren教授从文本分析的视角探讨了三大都市区废弃物管理重点的差异性,回应了废弃物能源化的学术争论。Alana Boland教授分享了关于中国城市治理的多空间尺度研究。

  在城市治理版块,仝德副教授以城中村为例,介绍了集体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进行的非正式土地开发情况,并从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的视角解释了其形成机制。孙铁山副教授分享了关于城市扩张、郊区化和空间转型的研究,从人口和产业空间演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Lynette Ong教授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从“黄牛”这个独特的群体出发,展示了城市-社会关系的复杂性。Andre Sorensen教授总结了城市规划理论中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历史制度主义,探讨了制度、基础设施和财产的关系。

  访问团在会后造访了地理与规划系,考察了多伦多大学的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历史、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跨学科研究、办公空间优化策略、教辅服务体系建设等。双方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经验和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访问期间,大学城市与学院1990级校友、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教师张军陪同代表团考察了多伦多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情况和多伦多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交通组织和住房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