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回国,从出发经芝加哥转机而到达,在和芝加哥机场候机时我发现,中式快餐十分火爆。
本来这构不成什么大新闻,中餐在美国走红已经有许久了。不仅是中国人遍布世界,美国人也纷纷走进中餐馆。开始时也许是因为中餐便宜,但现在中餐的价位和普通的美国餐馆越来越接近。两个人十几美元可以吃顿比萨饼;中餐馆的晚餐则至少要三十美元以上,不过飞机场的饮食城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的竞争机会:中餐摊位和麦当劳等大牌店比邻而居,看谁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我因候机时间长得无聊,吃完饭后索性坐着不走,观察这些柳晋阳餐饮摊的生意。在和芝加哥机场都发现:中餐是毫无疑问的冠军。比如,买中餐要排队,排的队伍甚至比麦当劳还长。相比之下,曾风行美国的日本寿司摊位,则门可罗雀。也许更有意义的是,光顾中餐摊位的,主要并非我们这样的中国人,而是美国人。
我们买到的中餐,当然是典型的美国化快餐食品,但中式快餐比起麦当劳等其他垃圾食品来确实更为丰富多样:6.99美元三个菜,8.99美元四个菜,自己可以从种选择中任意搭配。至于麦当劳,想想上了飞机还是那套,如何受得了?
当然,我也不想夸张中餐的影响,麦当劳肯定影响更大。人家网点密布,顾客相对分散;即使在一个机场,麦当劳的摊位肯定比中餐只多不少,其总客流量也一定超过中餐。不过,麦当劳是世界餐饮业的巨无霸,其服务、食谱等经过几十年的优化达到了水平,再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中餐的摊位则是典型的夫妻店,没有统一规格,更不用说全球连锁优化了。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餐是我们的国粹,中餐的基本规格和品味也早就被国际接受。况且,中国人已经遍布全球,不仅提供了中餐的基本顾客,也供应着经营中餐的人才资源。为什么中国版的麦当劳迟迟无法出台?
在一个毫无技术瓶颈并充满比较优势的领域如此缺乏表现,大概说明中国式的经营依然和国际标准有相当的距离。如果在这里无法获得“零的突破”,中国在大肆进行海外并购后能否维持买下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就很成疑问了。薛涌,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