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入选“中国最美县城”合肥出发寿县旅游攻略

※发布时间:2019-5-23 4:35:0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日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4中国最美丽县》排名榜,安徽寿县以“古邑黉学美”得到88.52分,名列第12位。古城寿县是安徽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商报合肥网 日前,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4中国最美丽县》排名榜,安徽寿县以“古邑黉学美”得到88.52分,名列第12位。古城寿县是安徽省7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这里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春楚文化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文物2000多件。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地处安徽中部,控扼淮、淝,古为南北冲要,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既有老庄的豁达,荆楚的浪漫,又有仁者的和婉与志士的豪爽。楚国迁都寿春,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王室礼器。淮南王于此立国五十余年,产生了一部“天地,博极古今”的巨著《淮南鸿烈》,刘安与八公的“丹术”还使这里成了豆腐文化的故乡。“淝水之战”,东晋以弱胜强,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以少胜多的不朽篇章。而今这里留下的芸芸众多的人文景观,无不昭显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古老历史的,寿州人非常珍爱至今保存完好的城墙。现存城墙为宋代重筑,尔后迭有修葺。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9.7米,底宽18-20米,顶宽6-10米。城有4门,并各有瓮城。其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这种门向的不同设置,既有“礼”的规约,又能根据城池所处的地理,匠心独运,于军事防御之外,还能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线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望着那高耸的城楼,绵延的城垣,人们觉得这古城仿佛就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巨蓍,她的和精深,会令您痴醉留连。

  安丰塘位于寿县县城南30公里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安丰塘)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

  安丰塘古称芍陂,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富民强国政策是分不开的。

  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其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三国时,又开小陂50余处,蓄纳分吐,与安丰塘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水利调节网络。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洪晃照片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整治维修,扩大古塘水利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寿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县。曾先后有联合国前大坝委员会名誉托兰以及美国、、罗马尼亚等一些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他们对安丰塘水利工程的建造及发挥的巨大效益给予极高评价。著名文物古建专家单士元、罗哲文先生等参观后还挥笔题辞:楚相千秋绩,芍陂富万家,丰功同大禹,伟业冠中华。

  安丰塘清新而幽雅。良田万顷,水渠如纲。环塘一周,绿柳如带。烟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庆丰亭,环漪亭点缀在平波之上,与花开四季的塘中岛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蓬莱仙阁图。

  安丰塘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芍陂的创造者孙叔敖而建。祠内有古碑刻20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鉴赏价值。

  寿州锣鼓是一支为周边县市甚至省内外所青睐的并有一定名气的业余文艺队伍。寿州锣鼓队的演奏乐谱,是综合了江淮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等锣鼓谱的精华并加以改编而成。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翻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在安徽省历届花鼓灯会上,寿州锣鼓的表演博得了专家、同行们的称赞,并获得励。

  楚幽王墓,墓址在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今属长丰县)附近,发掘前称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径约100余米,周约400米。

  27年,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令其驻寿县所部彻底挖掘,这次有组织的大规模行动,挖出了棺椁。据郭峙一《亲历记》记述与现场目击者:大致挖约10米多深时,始到墓底。椁室有九,中央主室每边各有两厢,木棺置于中央主室,棺长约3米,宽、高约为1米,呈色,光泽鲜艳如新。棺盖与四壁均饰以龙形浮雕,未封钉,揭开棺盖,内壁洁白如雪,骨骸已化成灰,仅存头发一束,棺室内有铜铎(可能是小型编钟)30余个,每个重1.52公斤。彩色花面石70多块,块长约25厘米、宽约10厘米、厚约5厘米,当是编磬。棺的两旁各置大铜灯一个,每个重5060公斤。棺前有铜鼎3件,每件重100150公斤;正中置铜剑1把,长约1米,剑柄上有浮雕的龙,拭去泥土,光彩仍然耀目,绝非常剑可比;又有直径约34厘米的绿色翡翠球1枚。主室周围的8个厢室中都有器物,而以东边的两厢室中较多。这些是研究楚国君王葬制的宝贵资料。

  这次挖掘,其出土文物甚多,据估计至少有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重要大件有200余件。在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楚大鼎、四兽平底鼎等。

  蔡器与楚器虽然国别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却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在江淮汉地区的诸侯,经过长期征战,频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经发掘发现墓葬,向西至城墙脚约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约280米,墓型为接近正方形的竖井土坑,无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满铺朱砂一层,厚约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与扁形玉环等,其间排列着圆形、六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金叶;偏东处有铜剑1把,剑锋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来。从玉饰、金叶的排列次序与铜剑的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头北足南。

  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东南隅除车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铜器、骨器;西部以兵马器为多,也有一些小铜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长方形小坑内有绳纹陶器碎片,可能是给者的。

  出土随葬物经整理后共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寿县北山所产柴胡,质地明净,药效好,为医家所推崇,称之为寿柴胡,以区别于其他地方所产之柴胡。明代列为贡品。嘉靖《寿州志贡赋》载,每年进献9斤,南京10斤。

  寿县草莓汁多味甜,营养丰富,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全县种植面积三千多亩,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经寿县水产公司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出口,销往日本、等地。

  是千年有文化瑰宝。远在宋朝研究名石名砚的学者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一书中载有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扣之有声之说,《石谱》所说砚即为紫金砚。

  1964年从浙江引进长型席草品种试种成功,后遍及板桥、迎河、安丰塘等乡镇。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草席3500万条,远销国内31个省市区和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1984年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草席生产之一。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板桥镇有草席城之称。

  因产于寿县北山郝圩村而得名,梨园面积2000多亩,年产15万担。传说郝圩酥梨是200多年前由帮工砀山梨园的寿州人带回北山繁衍成林的。梨质酥脆细嫩,汁多无渣。

  香草只有在寿县城内报恩寺东边的一片地上生长,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种植,虽也长枝叶,但无香味,枝茎也由空心变实。故名曰:寿州香草。

  传说寿州香草的发现,是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攻打南唐寿州时,他的战马缰绳,跑到东禅寺(即今报恩寺)东边一块草地吃草,打不走,牵不离,赵匡胤闻知后,便实地观察,顺的摘枝野草嗅嗅,连声说:“是香草!”以此得名,成为名扬千里的寿州特产。

  寿州香草是两年生草本植物,高一米左右,叶对生,花柄长,形似芝麻秸。头年农历九月下种,第二年四月收割,满城飘香。端午佳节,家家户户用干香草缝制香荷包,以驱虫避汗气。每年五月,湖北、上海、河南等地客商都前来采购。

  古城宾阳门外的东淝河,纵贯全县南门达122公里,中段河床低洼,故水面宽达5公里左右,这里就是盛产银鱼的瓦埠湖。

  银鱼,古称脍残,白小,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诗句即指此鱼。头扁平,体细长,光滑透明,洁白如银,体长1-2寸,属天然性鱼类。每年三四月间繁殖。在水草丛生的湖湾河口产卵,产卵后母鱼即死去,寿命一年。每条能产卵几千粒,卵化后迅速生长,五月中旬生长成熟,即可捕捞。瓦埠湖银鱼年产量在20万斤上下,多出口或运往、合肥和等地。

  银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鲜吃最美。但由于银鱼细嫩,出水便死,如不立即加工暴晒,很快即化成乳汁一样的水浆。故渔民多出售干银鱼。银鱼可做炒菜、烩菜、汤菜等十几种佳肴。清代曾列为贡品,今人多作馈赠礼品。

  淮王鱼,又称回黄鱼,是淮河中寿县到正阳一段独产的一种名贵鱼种。形似鲶鱼,呈鲜,嘴扁且长在头的下部,身体光滑,无鳞,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达20公斤,但现在已不多见。据《寿州志》记载:西汉时,有人把这种鱼献给淮南王刘安品尝,他觉得鲜美可口,给它取名叫“回黄”,并经常以此鱼宴请宾客,淮南王喜食“回黄”的事传到民间,人们习惯就叫它“淮王鱼”。现代再版的《鱼类养殖学》一书改称其为“回王鱼”。

  淮王鱼是天然鱼类,多产在迎水寺、沫河口、硖山口一带的岩洞、石缝、洞穴之中,现水产科技部门,正在研究淮王鱼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贵的佳肴将出现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