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群英荟萃、名师齐集,注重以一流的科研带动一流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力求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既营造出良好的教风,又打造出旨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系列精品课程。现每学年面向全校开设本科生课程200余门(其中通识课程46门,超过全校总数的1/2),研究生课程120余门。
值百年校庆之际,我院特在微信平台开设“人文师说”专栏,专栏下设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新闻学、艺术学等板块,对我院各类名师风范和课程实效进行推介。
张雄,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文科2级教授,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上海市哲学学科评议组。先后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育才、上海财经大学科研标兵、上海财经大学教书育人标兵。学术研究曾获“五个一工程”2项;中国图书1项;教育部优秀学术三等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一、二、三等1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科学发展观研究》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经济哲学、哲学、文化哲学。1985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提出的创新观点主要有:忧患意识论、历史转折论、非与经济理论、经济学的哲学传统、现代性逻辑预设的查审、货币化世界的哲学、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现象学解读、事件经济与事件文化、经济学:追求经济的“和哲学的实现”、金融化世界与世界的二律背反等。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中国社会科学》6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5篇。
经济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说,经济思想何时开始,经济哲学随之出现。远溯古希腊、罗马以及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我们就可以看到,对早期经济思想的解析,都离不开哲学家的一般态度和。
经济哲学,在本质上来看,它是“哲学对经济世界的追问。”这里的“经济世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以经济为取向”的市场行为和活动的总和。二是经济活动的学术思考,即理论经济学。这里的“追问”则是哲学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反思、探究、提问、思考、说明、证明和等思维活动,追问涉及三大领域:一是关于经济世界的本体论追问: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关于经济世界是“自然的计划”还是“历史的计划”的追问:自发的规律与的选择的关系;三是关于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否回答历史进步观念的追问:财富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经济哲学一般关涉四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学方问题,它主要以经济学的方法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前提追问;二是经济学的人学问题,它主要涉及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本质的思考。经济学首先是人学,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强调:经济学应当是研究人的及其满足的科学。市场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交换。经济世界的人学解读,实际上要使对“物”的思考转向对“以人为本”的思考;三是经济学矛盾范畴的思考,这里涉及的矛盾关系范畴主要有:经济的时间与空间转换、经济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经济与非、均衡与非均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信息残缺与对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效率与公平、投入与产出、流量与存量等;四是财富,这主要涉及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问题。
在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大格局中,中国的经济实力、企业、国际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任重道远,未来的市场竞争伴随着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深度推进,对物质的反作用史无前例,配置资源,比配置物质资源更为紧要。尤其在决策思维、战略思维、思辨和判断力等方面,亟待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支持。只要时代仍然离不开货币、资本、金融和财富这个大背景,我们的任何有关对经济与市场分析的态度与方法,都需要哲学的智慧,而且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上,不可避免地被哲学思想和方法所左右。经济哲学需要持久的在场性。
本课程力图通过解读经济哲学领域的经典文本来阐明哲学与经济学之间深刻联系。哲学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生活和经济学的发展也需要哲学反思。本课程运用文本解读、课堂互动、学科交叉等方法,努力使学生在和交流中发生思维运动和专业反思。
“经济哲学”课程涉及古典经济哲学、马克思经济哲学和现代经济哲学这一历史整体线索的介绍,甄选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从斯密、马克思到哈耶克再到鲍德利亚这四位伟大思想家的经典经济哲学著作的解读,力图较为完整地展现经济哲学思想史的大致脉络,出经典作家对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关照。同时,注重思想史和现实生活的双向解读,在对经济哲学思想史梳理的过程中,通过结合当下活生生的社会现实,阐明当代哲学与经济学融合的重大意义。
在课程具体内容上,首先对“经济哲学”这一学科和概念的内涵进行,同时对经济哲学的方视域进行介绍。课程主体部分分为四个专题,分别是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哲学思想、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和以哈耶克和鲍德利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哲学思想,对这四位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情操论》、《国富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往之》、《消费社会》、《生产之镜》等代表性著作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推介和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济哲学相关著作。
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课堂的多教学除了ppt演示,还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进行互动解读。此外,我们组织了学生在每次课都会进行制作的ppt展示,以此来表达学生对经济哲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打开学生的经济哲学兴趣和视野,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拓展更为宽广的学科视域,在“单”线的技术向度中增加更为厚重的思维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