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遥感学院溯源于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成立时设置的气候学系。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2006年成立遥感学院,2008年院系进一步优化调整,2014年更名为地理与遥感学院。学院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地理与资源四个专业系,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博士点,“3S集成与气象应用”和“地理学”两个硕士点。
地理与遥感学院始终“由专家培养专门人才”的思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70名,专任教师中教授9名,副教授24名,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为98.41%,学院有博士生导师 9人、硕士生导师36人。教师中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海外非全时教授7名。
学院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中心地位,经过多年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本科及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
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本科生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省级以上励近百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省级优秀班集体、省级三好学生等项。4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学金。
近年来,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经费超过3000万元,购置了大量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用于支撑学院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学院重视教学研究,积极开展各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近5年共主持各类教学项目24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与专业建设项目4项、省级精品教材1项、局校共建精品教材2项,获得省级教学2项,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项;获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篇、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学院重视研究生教学与培养,选派高水平教师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指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全方位指导,近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质量全部优良。
学院围绕学科与专业发展,深入分析师资队伍学科背景,不断凝炼优化科研方向,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的研究领域。学院近5年承担了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到账科研经费36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12篇,其中SCI(SCIE)收录论文108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1项。
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国外与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邀请领域专家来院,选派专任教师赴这些机构交流访问。截至2015年底,学院具有半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达3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5.31%。国内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学院重视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内外知名机构短期学习或攻读学位。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乃至对、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对大气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陆面过程与气候模式模拟,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无缝隙精细化天气气候预报技术、气象信息三维动态可视化,空间化(栅格化)气象数据生产等,将“3S”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领域,是解决以上各类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3S”技术已在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区域规划)、气候预测、气象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此外, GPS技术已成为大气水汽含量、大气温度等大气参数采集与获取的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本学科以“3S”技术为核心,以气象信息精细化研究和应用为特色,以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象灾害的监测、评价,陆面过程模拟和参数遥感为研究重点,研究大气科学精细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及可视化方法和精细化天气的监测、诊断、预测技术,探索大气科学与空间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大气科学、“3S”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理论和技能,能在气象部门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水文、农业、林业、资源、、军队等部门的行政机构、科研院所和业务部门从事“3S”与气象应用有关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等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主要学习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大气科学及“3S”气象应用研究、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5、在大气科学、“3S”技术与其在气象应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的(博士)或在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新性(硕士);
6、能熟练(博士)或比较熟练(硕士)地应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并具备较好写作能力。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线,热爱祖国,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系统的地理学方面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地理学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工作。
1、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工作和品质的教育,研究生应认真参加理论课和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
2、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化学、科学和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良好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良好的部门地理学基础,以及一定的区域地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