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甘肃有个“六老汉”_最新林业信息

※发布时间:2019-4-27 12:15:58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天山天池景区“春天起航”——2018天山天池联袂营销暨(04-22) ·让这“三种读书方式”变得习以为常(04-22) ·霍尔果斯市文旅局“三完善”持续推进国家5景区创建(04-22) ·阜康市旅游直达交通服务正式开通(04-22) ·阿克苏地区举办“互联网技术助推旅游产业品牌升级”行(04-22) ·和田地区在天津举办“发现和田之美”旅游宣传推介会(04-22) ·微纪录片丨行走中国《海山石塘》(浙江温岭)(04-20) ·微纪录片丨发现红河:云南泸西城子村(04-20) ·阿瓦提县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暨首届梨花节(04-18) ·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2019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超过2.5(04-18)

  2019-04-24 22:28国家旅游地理网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古浪县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位年过半百的老汉,带头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转眼38年,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扎根荒漠、接续奋斗,在400公里的风沙线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古浪县“八步沙”,如今这里梭梭成林,植被茂密。38年前,“八步沙”是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沙丘以每年7米多的速度向南边10多个村庄、2万多亩良田推移,3万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过境公铁遭受。

  1981年春,风沙之苦的古浪县土门镇6位年逾半百的汉子,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风餐露宿,治沙造林。38年来,“六老汉”及其后人祖孙三代在这里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奇迹。

  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边,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内陆沙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形容这里是“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于是,当地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怎么让庄稼不被风沙埋掉?”“怎样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

  1981年,古浪县对荒漠化土地开发治理试行“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并把八步沙作为试点向社会承包。在土门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得想办住它,决不能看着村里人让风沙困死,我们是员,我们来干!”于是,石满、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相继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上了红指印。从此,他们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了漫漫的治沙。刚开始,没有任何治沙经验,六个人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年龄最小的张润元回忆说:“那时候沙漠里寸草不生,也没有草树苗。第一年,我们造林1万梦见找不到回家的路亩,第二年春季,一场大风就把六七成的苗子刮没了。”

  树苗是成活了,却成了最重要的任务。张润元说:“沙漠里最难的不是种树,而是养护。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一夜之间就会被附近村民养羊的。为了好树,我们6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

  沙漠距离村庄七八里,为了节省时间,“六老汉”干脆卷着铺盖住进沙漠。在沙地上挖个简易的地窝子,用树枝和草支撑铺顶,搭起“治沙指挥部”。六个人白天在沙漠里劳作、夜里睡地窝子,有时大风刮起来,“指挥部”被卷得七零八落,六个人只能头顶着被窝在冰冷的地窝子里挨到天亮。

  1981年,石满老汉的儿子石银山只有11岁。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当年治沙的艰辛“。先挖了个地窝住,后来塌了。又挖了个窑洞,老爷子们在窑洞里住了一年多,1983年,在林业局的支持下才修建了三间房子。”秋季压沙活多任务重,“六老汉”就各自回家动员家里人“参战”,六户人家40多口齐上阵,年纪最小的只有十多岁。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六老汉”和家人让4.2万亩沙漠变绿了,而老汉们也线年,贺发林去世,第二年,石满离世,接下来是郭朝明、罗元奎,当初向沙漠毅然挺进的“六老汉”中,已经走了四位。

  然而,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中强、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的女婿鹏接过了治沙的铁锹,成了第二代“六老汉”……

  2000年,郭万刚担任了八步沙林场场长。今天,在他的带领下,八步沙林场已经成了一家资产上千万的民营股份有限公司。

  可当初,曾经在县供销社端着“铁饭碗”的郭万刚,并不甘心当“护林郎”。他曾对父亲说:“治沙,沙漠看都看不到头,你以为自己是神仙啊!”

  但一场黑风暴,彻底改变了郭万刚。1993年5月5日下午,忽然大风平地而起,周遭随机漆黑一片,狂风掀起的沙子转眼将他埋在了下面。郭万刚后的第二天早上,一个消息传来:黑风暴致全县23人死亡。郭万刚沉默半天,此后再也没有说过离开八步沙。

  1993年起,由于国家生态政策的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发不出工资,面临破产倒闭的危机。头脑灵活的郭万刚提议“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多种经营。这个的实施让治理后的荒漠发挥出了经济效益,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的200多万元一下子增加到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

  林场要发展,就不能只守摊子,治沙的脚步必须继续前进。林场渡过经济后,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面对恶劣的,每天天刚麻麻亮,郭万刚就组织治沙队伍进入风沙口,吃住在沙漠。他们“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又探索出了“治沙要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治沙办法。2003年至今,他们在三大风沙口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2015年,他们治理完黑岗沙后,又继续向北部沙区进发。

  “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四万亩贫瘠的荒漠,两代人出征的疆场!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这是前不久央视慈善之夜写给八步沙人的颁词。郭万刚很喜欢这段话,他说:“八步沙多是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懂得。”

  近年来,林场还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甘武铁等植被恢复工程。郭万刚等人还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到河西走廊沙漠沿线张掖等地“送宝”,不仅壮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打算购置无人机巡林,继续吸纳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发展沙漠扶贫产业,带领更多沙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郭万刚说。

  2016年5月中旬,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1985年出生的郭玺来到林场,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2016年,林场还迎来了第一位大学生陈树君。

  没有治沙经验的年轻人经常向前辈们请教,更不断琢磨。他们认为,林场目前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还是用得太少,造林护林的技术和新时代还不能很好地“合拍”,于是开始琢磨起他们这一代治沙人前进的方向。

  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在父辈的基础上治沙方式不断创新。

  陈树君说:“看着脚下的沙土逐渐变绿,每一个人都会无比自豪。老一辈已经给我们作了榜样,我们要运用新技术、新办法,把他们辛苦编织的绿色牢牢巩固住。”

  王虎原本住在古浪县岘子乡沿土沟村,2002年举家搬迁到八步沙林场。在过去,从山区搬迁到沙窝,无异于苦上加苦。但王虎说,八步沙治理得好,好。“比山里强10倍,每年种地和打工能收入3万多元。”

  “现在,八步沙周围10万亩农田再也不像以前受风沙的侵害了。不光我们变好了,这里还安置了很多山区来的移民。”郭万刚说,“风沙口真正变成了致富地,我们几代人再苦也值了。”

  在三代“六老汉”的不懈努力下,10万亩农田得以,确保了过境公铁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畅通,为治理当地生态作出了杰出贡献。八步沙林场发展为古浪县唯一一家由农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成为农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