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之间的航空距离有将近1万公里;虽然说里程漫长,但无碍成为长期以来华人主要移民聚居的国家。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华裔人口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数量达到近200万,约占总人口比例的5.1%。
在分布于各地的华人群体中,尤以温哥华地区的华人比例最高。整个大温哥华地区(温哥华市及其周边市镇组成的都市圈)的华裔人口达到了50万左右,占总人口逾20%。而大温地区中的列治文市,华人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可以说走在街上一眼望去,无时无刻都能看到熟悉的黄种人面孔。
地理距离遥远,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华人不断来到大洋彼岸的枫叶国?而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他们是因何选择温哥华作为自己的落脚地?在异乡的生活中,他们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和社群氛围?
华人最早出现在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左右。当时的大地,被多个殖家进行了划分。而如今的大部地区,则处于英国和法国殖民者的之下。为了进一步挖掘蕴藏的丰富资源,殖民在当地发展了多种形态的经济部门,涉及种植业、木材业、煤炭业以及铁矿开采业等。
那个时候东部法属(今),一直是发展相对较好的重心区域,人口也十分集中。而西部的英属哥伦比亚,则显得较为落寞。从19世纪开始,因为金矿等资源被开采,当地掀起了一股“向西部进发”的热潮,这也是历史上的西进运动。
而18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衰落时期。百姓们,阶级矛盾又不断升级恶化,因此产生了大量向海外奔走谋生的人群,他们大多数来自沿海地区。在这些人当中,有乘着南海风浪向南洋行进的,也有到欧洲探寻资本奥秘的,更亦有跨越汪洋至新发现赚钱商机的。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因为被强制贩卖到异国的悲惨劳工。
1788年,一群来自澳门的木工跟随英国海军队长来到了英属哥伦比亚,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批到达的华人。而凑巧的是,这批木工当时登陆的地点恰好是现在的温哥华地区。
▲“每英尺的铁轨下就躺着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对于在太平洋公修建中有过突出贡献的华人劳工,曾有人这样生动形容
修建铁的工人征用,虽然是对华人劳工的极度剥削,但也算是为处于生活底层的他们,提供了一条谋生的出。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服务于西进运动的太平洋铁等基础设施修筑完成后,也不再需要他们。
而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还是有不少人选择出逃而改善生活。1867年,在及美洲国家运动热潮的影响下,联邦也宣告成立。为了防止大量华人涌入,抢夺这个新生国家本就匮乏的工作岗位,开始向进入的华人收取每人50加元的人头税。后来又因为效果不显著,最高曾涨到500美元。
第一批群居在温哥华的华人,甚至比这座城市的历史还要悠久。1884年,一个超过100人的华人团体来到布拉德内湾(在今温哥华地区),他们当中有锯木工、厨师、洗衣工以及商人等。而这一年,距离温哥华正式建市还有两年时间。
湖南幼师摸鸟门
虽然几次想通过税费提高的手段,去进入华人数量,但总体而言,华人数量仍呈现一个持续上升的趋势。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不断、封建的动荡时期,极其,涣散;其次是联邦建成不久的,正处于一个建设热潮时期,提供相当多的工作机会,同时又传说着金矿等令人无比神往的财富资源。
这波来自东方的移民集团让的领导人们感到越来越不安,他们认为华裔人数的持续上涨,会对本土的就业甚至是基础造成。为此,在增加税种举措依然不力的情况下,他们决定以严苛的法案去华人对地区的输入。
1923年,取消人头税的,同时通过了《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法案:除了商人,员,留学生和特别个案以外,华人进入境内,到后来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亚裔。这是一部明显针对特定族群而设定的法案,旨在以强硬的法条去控制亚洲人进入。一经出台,就受到了少数族裔尤其是亚裔的强烈不满。
的激怒,就势必会倒逼的转变。而他们的转变,始于二战时期。1939年9月,正式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外作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曾以名义发行了特定的战时债券。
此时中华会馆本着大度的胸怀,在呼吁华人购买中华债券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入手的战时债券,为自己籍国的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从此之后,华人在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观。
基于二战期间华人对军方资金的大力支持,于1947年废除了排华法案并恢复了在加华人的。经过长达数十年的付出与,的华人群体终于得到了他们应该享受的。
虽说国土面积广大,但真正坐拥卓越的地理和发展契机的城市,可以说并不多。而温哥华,就是其中的一个。和东北部常年严寒不同,温哥华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既能“迎面”感受到来自北太平洋吹拂的暖流,也能够让落基山脉的宽大“臂膀”,住突袭而来的寒流。温哥华的如此气候,不仅十分适宜人,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绝好的先件。
从第一条大型太平洋铁修建开始,温哥华的基础设施建设便了正轨。19世纪末建成城市电车系统、温哥华港逐步成为全加最大的港口、生物科技及电影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温哥华城市竞争力的不断上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到的华人移民,将其作为自己居住的首选。而温哥华的崛起,只是西部这些年来逐步赶超“老大哥”东部的一个缩影。
温哥华现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加第三大都会区,也是西部最大的都会区。悠久的华人移民史、宜人的气候以及繁华的都市风貌,让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青睐于选择这里。温哥华也成为了仅次于之后,第二大的华人聚集地。
温哥华不仅华人数量众多,祖籍地也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第一批来到修筑太平洋铁的华工中,就大多是来自中国广东地区。此后,由于前人的开拓引导作用,使得不少广东地区的居民,经过亲戚和朋友的介绍,先后来到温哥华地区谋生。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华人人口普查中,全温哥华16700的华人居民中,北方人只有50人左右,其余的均为四邑广府人(分布在今广东江门及中山一带)以及客家人。
华人群体的壮大,尤其是祖籍地的深刻影响,丰富了温哥华的语言文化。由于广东地区华人众多,让粤语、客家话以及潮汕话等语言,在当地十分盛行。尤其是粤语,曾长期是当地华人主要的使用语言。近年来随着华人移民加国的地区越来越宽泛,普通话才逐渐开始挑战到了粤语在温哥华华人圈中的主导地位。
不止是语言,中国的汉字、饮食等传统文化,也已经深刻地扎根在温哥华的土壤里,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温哥华,不仅仅是,很多的街头巷角,你都可以看到卖剪纸、对联等中国特色的百货店;而中国菜肴的餐厅,更是不计其数。
▲在市场里随处可见的中文广告牌。这不单单成为了华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更多温哥华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几代移民人的影响下,今日的温哥华,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鲜明华人特色的城市。语言、文字、餐饮以及商业等,越来越多的中华特色,融入到当地原本的生态中,增添了一抹来自东方的亮色。
和原先的门槛较高不同,新时期的移民政策,呈现出了较为宽松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当地族裔呈多元化形态上。据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加人口突破十万的族群多达34个,而其他的小族群更是不计其数。这其中很多是后来搬迁而来的新移民。
而随着国内社会的稳定,如今向移民的人群,不再是将谋生作为直接需求,表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社会福利、薪资待遇、教育保障以及医疗体制等。
从温哥华的少数族裔新移民劳动人口数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在新移民的华人在数量上占优,但从事工作劳动的比例,却远比其他族裔低得多。这其中很多是办理户籍却不在本地上班,亦或是在当地读书的移民学生等。
除了在数量上呈现了持续上升的特点,华人还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力,尤其是以温哥华都市区表现得最为显著。在政坛上,包括联邦议员、省议员、市议员以及各单位人员等,均有华人分布,他们致力于服务温哥华地区;而在商界或文娱界上,也有不少人是来自温哥华。他们以华裔的身份,在大中华区甚至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
强大影响力的另一面,是新移民来到社区后的不适感。近年来,温哥华社区里陡增的华人数量,经常会引起其他族裔居民些许的不满。这表现在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冷淡以及对社区的治理的不力等。
虽然说华人是温哥华的外来移民,是少数族裔中的一部分。但经过了数百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已经从被的一群人,成了具有广泛号召力的一群人。华人在温哥华的故事,必将会继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