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华人女医生网络寻亲 妹妹在马钢医院出生后被送人

※发布时间:2017-4-11 10:18:0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据皖江晚报报道 “亲爱的妹妹,你在哪里你可知道,姐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哽咽、抽泣,随之而来的是良久的沉默。电话那头,万里之遥的纽约,华人女医生马娜,说起素未谋面的亲生妹妹,说起积压在心头四十多年的思念,总是泣不成声,数度哽咽到说不出话来。据皖江晚报报道 “亲爱的妹妹,你在哪里你可知道,姐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哽咽、抽泣,随之而来的是良久的沉默。电话那头,万里之遥的纽约,华人女医生马娜,说起素未谋面的亲生妹妹,说起积压在心头四十多年的思念,总是泣不成声,数度哽咽到说不出话来。

  对手足至亲的深深思念,是一个巨大的,让远在异乡的马娜,常常在深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数个夜里,她总是幻想着和妹妹在茫茫人海中相逢、重聚,互诉衷肠

  思念,随着时间慢慢累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马娜终于不住内心的想念,鼓起勇气写下了一篇题为《纽约华人女医生,苦寻失散四十多年的亲生妹妹》的长文,发布到微信朋友圈里,由此踏上寻亲之。

  时间2月24日下午2点,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联系上了远在纽约的马娜,听她讲述自己几十年来的心历程,和这个家庭坎坷曲折的故事。

  所有这一切,都是从1975年10月30日晚,马市马钢医院(注:现马市中心医院)产科病房里,传出的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开始的

  “父母当初结婚的时候,家里可谓一贫如洗。”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但马娜对年幼时家庭的贫穷与困顿,依然记忆犹新。

  “父母都是阜阳当地的农民,各自家庭条件都不好。母亲上中学时,靠老师和同学的救济,才勉强完成了学业;父亲的家庭条件就更差了。”马娜说,1970年,由于马钢招工,父亲由阜阳来到马工作。后来经人介绍,母亲于1973年嫁给了父亲,从此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当时家庭负担很重,基本上全靠我母亲一人承担。”马娜回忆道,父母婚后,由于奶奶病重需要照顾,怀有身孕的母亲,既要照顾娘家、又要照顾婆家,基本上忙得脚不沾地。“1974年我出生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奶奶彻底瘫痪,看病治疗需要费用;我刚出生需要营养,可有时一个月都喝不上一罐奶粉,只能吃粗面馒头。”

  贫困,像一块巨石,已经压得整个家庭难以喘息。然而,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1975年10月30日晚上11点多,母亲在马钢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婴,也就是我的妹妹。”马娜说,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让这个已经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家庭,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当时我刚一岁多,体弱多病,再加上奶奶病重,父母又分居两地,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就连住院费,大多都是找亲戚朋友借的。”

  “妹妹出生当晚,父母在病房里商量了一夜。”马娜回忆说,当父母正在为孩子的未来犯愁时,有一位产科医生告诉母亲,其同学和妻子都在南京大学任教,由于身体原因尚无子嗣。“父母权衡再三,连夜忍痛做出了一个的决定把妹妹送养给这对夫妻。”

  “为了不给养父母一家增添任何顾虑,父母没有去问医生的名字和养父母的任何信息。”马娜说,事后她在和父母的交谈中得知,做出这个“的决定”,初衷是“为了孩子能健健康康地活下来”,“为了这个孩子的未来,考虑到当时的家庭状况,也不孩子跟着他们。”

  就这样,在妹妹出生的第二天早上,“父母就含着泪托医生把孩子送养给了南京的那对夫妻。”当天下午,马娜的母亲便带着年幼的她,连夜赶回了阜阳。

  “他们是镇江的,特意从江苏赶来核实情况,好给妹妹入户口。”马娜回忆道,母亲接待了他们,并从来人口中得知,就在几个月前,养父母双双从南京大学调到了镇江的另一所高校。彼时,妹妹也已被送到上海的祖父母那里照料,已经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漂亮宝贝。“母亲紧紧揪着的心,才逐渐放松了下来。”

  “在送调查人员去车站的上,母亲好几次忍不住想问问妹妹现在叫什么名字,但考虑到不想给养父母增添顾虑,也为了让妹妹在养父母家生活,每次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下。”说到这里,马娜不禁哽咽。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四十多年来,和妹妹距离最近的一次。”马娜强忍住抽泣,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只有这只言片语,从那之后再无音信。”

  挨过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马娜随母亲来到马,一家人从此告别两地分居的生活,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小学、初中、高中凭借着勤奋刻苦的努力,马娜成功考取南京大学医学院,一家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时间可以冲刷一切,却无法冲淡全家人对妹妹的牵挂。”马娜说,虽然天各一方,毕竟血浓于水,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牵挂。

  “在南大就读的那段时间,学业很紧,但在上看到和我的模样相仿的人,我都忍不住去多看两眼”马娜的声音有些颤抖,在妹妹养父母曾经待过的地方,她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会在上和妹妹偶遇。“其实我自己也知道,茫茫人海中,这种几率,实在太小太小”

  带着对素未谋面的妹妹的深深思念,马娜远涉重洋赴美国攻读博士。毕业后,她和丈夫在纽约定居,自己经营着一家诊所。

  远在异乡,年龄渐长,马娜对妹妹的思念之情也日益强烈。思念和牵挂,像一根无形的绳,一端连着大洋彼岸,一端紧紧系在马娜的心头。

  岁月累积,思念疯长。当内心再也承载不起思念的重量,马娜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寻亲寻找四十多年来素未谋面,却甚是思念的妹妹。为了这次寻亲,马娜特意学会了使用微信。在一个的夜晚,她流着泪,在朋友圈里写下了一篇千字长文,并充满期待地按下了“发送”键。

  对马娜来说,“妹妹”两个字,是一份沉淀了太久的情感。以至于,马娜4岁的小女儿,从出生后,马娜就一直唤作她“妹妹”。“喊着喊着,我就会想到我四十多年没见过面的妹妹。”在马娜朋友圈的文章里,对于这一段,也有描述:“看到她笑靥如花,便想象着你必定也是这般甜美可人。抱着她娇小的身体,心里祈盼着你也会被这般温柔对待”

  “对于四十多年素未谋面的妹妹,作为姐姐,我只是想知道她现在过得好不好,这是一份再朴素不过的心愿。”虽然思念至深,但是毕竟天各一方四十多年,说起这次寻亲的原因,马娜思考了一会,认真地告诉记者,“如果她过得不好,我们会尽全力帮助她,如果她过得很好,我也绝不会去打乱她的正常生活,哪怕只是远远看她一眼就好”

  “每每念及这段往事,父母说过最多的就是。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养父母日夜操劳,辛苦把妹妹抚养”马娜说,一直以来,二老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替他们考虑,为他们祝福,宁肯将无尽的思念与痛苦深埋在心底,独自承担这一切。“父母年事已高,我也尽量不再去和他们提及这段往事。但是我知道,这是两位老人一生最后的。”

  “茫茫人海中找到亲人,无异捞针。”踏上了寻亲之的马娜,希望借助的力量,让更多的知情人提供线索与帮助,早日寻到妹妹的下落。如果有市民知道马娜的妹妹在哪儿,又或者是可以提供有效线索,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05552381890和我们联系。

  通过微信,马娜给记者发来了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照片中,马娜一双乌黑的大眼睛,非常可爱漂亮。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