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恩施文旅号】土家族的哭嫁歌——十姊妹歌

※发布时间:2021-4-29 20:45:4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十姊妹歌,是一部反映和记录土家族婚姻习俗的抒情史诗,是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婚俗仪式哭嫁中的一个歌种,歌亦哭、哭亦歌。

  其音调为在当地传统音乐形态基础上的编创,曲调低沉、凄婉悠美、愁心感人,引人入情入景入理。也称陪十姊妹或哭嫁歌。

  土家族十姊妹歌“犹如巴娘唱竹枝”,句式多以七言四句结构为主,通俗易懂,明快而又含蓄,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通常使用比拟、夸张、联想、排比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抒情效果。

  而歌词内容主要是叙骨肉之情诉离别之苦,同时也是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的,对旧社会那种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恶劣现象的无情鞭挞,以及对未来美好家庭生活的与追求。

  哭嫁,广泛流行于宣恩以及湘、鄂、黔、渝土家族地区,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哭嫁,是姑娘出嫁前“一声儿罢一声娘”的真声哭诉,而土家族十姊妹歌则是由陪新娘的“十姊妹”,以“歌”的艺术形式在出嫁前一天晚上为新娘代“哭”,从“开台”到“圆台”,把新娘真声哭诉的内容歌乐化、拓展化和仪式化。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

  十姊妹歌的唱腔音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呀依儿腔”、“唢呐腔(调)”,因为十姊妹歌的音乐主要是以唢呐旋律为基础,并由唢呐伴奏或间奏,通过唢呐这种奇特的民族乐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十姊妹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音乐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十姊妹歌又被人们称为哭腔,因此衬词多为“依呀依、呀依呀、依呀呀依呀”等,歌亦哭、哭亦歌,婉转凄美,揪心感人。

  长期以来都是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由于是靠民间群体性集体创作传承,所以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传承方式主要靠母传女、祖(母)传孙(女)、姐(嫂)传妹、姑传侄(女)等形式。各地都有一批“歌师傅”、“歌篓篓”,只要邻近姐妹前来求教,她们往往毫不保留地传授。

  1949年以后,随着在民族地区积极推进教育普及扫盲运动,一些能认字的十姊妹歌爱好者,便开始把一些歌成册,然后在小范围内,十姊妹歌就是靠民间这种自然传承方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十姊妹歌广泛流传于武陵地区,成为土家族婚俗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