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7-8-20 16:52:2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17年3月20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院学术报告厅二楼会议室举办了“第三期当代艺术学美学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学理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李修建博士做主题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孙晓霞博士任学术主持。马文所祝东力、鲁太光、崔柯、刘永明、杨娟,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王永健,科研处《中国艺术年鉴》编辑部王伟,《艺术评论》编辑部雍文昴,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安静,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朱会晖,中国大学哲学系张都爱,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郭文成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院及我院研究生院的部分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围绕论坛主题,李修建以艺术人类学学科知识为依托,通过脉络清晰的历史回顾,充分详实的文献呈现,具体生动的细节讲述,为大家系统介绍了艺术人类学的缘起、发展、学科立场、学科对象、研究方法与范式,以及最新等多方面内容。以此为基础,论坛深入探讨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立场及其对美学和艺术概念、边界扩展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延伸到对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和学科定位,乃至艺术自身本体性问题的再思考。

  作为新兴学科,艺术人类学与美学、艺术学理论的关系涉及自身的学科根本。在主题发言中,李修建指出,美学和人类学所面对的艺术是两种不同概念,传统美学所指向的是大写的Art,而人类学所指向的是小写的复数的arts。因此,在当代人类学家看来,“美的艺术”所囊括的文化生产方式与社会的经验和语境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度奉为圭臬的美学艺术学体系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就此观点,祝东力分析认为,艺术人类学与传统美学反映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艺术观。我国新时期初期的“美学热”的是“艺术是美感的表达”,而当代的艺术人类学要把这种18世纪确立的美学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律的纯艺术论重新溶解到社会中,体现着一种新的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反对康德美学的传统艺术观的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片面和偏激,因此在当前的理论语境下,仍需要重新思考美学这种源自的“地方性知识”之所以能上升为普遍学科的原因所在。

  针对这个问题,朱会晖指出,人类学关于艺术的经验性研究给我们带来反思,强调以多元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也极大程度地拓展了艺术的领地,但关于艺术内在规范性的把握也同样重要。面对均衡匀称的艺术作品人们普遍会觉得美,这当中就有先验的内容需要。因此,重要的是在经验的考察与的反思之间形成互动和平衡,在美的知性的秩序和想象的性之间形成统一。安静从美学可以为人类学提供什么这个问题出发,指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比如美学大讨论时期朱光潜从“形象的直觉”到“实践的美学”的转变,李泽厚在“美感二重性”理论中强调的形象思维的个性化与本质化等,都可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围绕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王伟从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之间的分歧讨论了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关系、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史的学科边界等问题,提出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性问题。对此,祝东力认为,艺术人类学有其内在的学科性:一方面,它采取现场观察方法和跨文化比较方法,具有区别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特征;另一方面,它以艺术与族群生活、体系的特定关系等为研究对象。艺术人类学借助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由此深化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它并类学的分支学科,而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王永健也提出,艺术在艺术人类学学科中究竟是有其主体性地位,或者仅仅是一种表征化符号存在,取决于该学科是否有助于对艺术本身的理解。郭文成则主张,放下学科分歧,继续务实地进行学科建构。

  针对上述发言,鲁太光提出要肯定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本体地位。他指出在文学艺术领域,人类学、社会学等是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为基础确立其学科的普适性的。他以弗朗兹·法农的研究为例,指出人类学、社会学知识对文艺研究的重要作用,认为对于文艺研究而言,这些知识不仅具有方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意义。反观当下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要么太过玄学化,要么太过感官化,往往忽略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及等重大问题,导致艺术研究要么太过抽象,要么太过具象。这也从证明了对艺术学而言,艺术人类学不仅是理论方法或视野的扩展,而且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重要学科。

  艺术人类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必然涉及到学科边界问题。张都爱发言指出,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古典的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已经不再是唯一了。现在虽然出现了学科边界不清的问题,但多学科交融让艺术研究纳入了社会学、学、人类学的视野,这就让艺术从一个学科问题回到本体问题,让艺术问题更加凸显,艺术人类学的优势正在于此。对此,祝东力指出,讨论边界问题的前提是中心的存在。如果边界模糊,那么中心是否明确尤为重要,讨论艺术的边界问题,则首先要解决艺术的本题。安静认为,分析美学强调从边界来建构中心,这或许是在艺术人类学影响下对艺术本题进行探索的一条可行的道。朱会晖补充道,经过分析哲学的规训后,哲学领域强调概念清晰性、判断严谨性和论证严密性,这在美学和艺术学研究领域也应该受到重视。

  论坛还涉及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王永健系统介绍了国内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史和本土特性;安静对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民族性问题,以及电影中少数民族从狂欢化符号表达到自主的身份建构等问题也都做了较充分的展开。

  本次论坛在人类学视域下对艺术学、美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与挖掘,尽管未能形成确定的最终答案,但在对话和碰撞中不断深化问题,触及了学科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对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构与发展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