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学年,20多个身披袈裟的傣族、布朗族小走进景洪市民族中学,成为傣文化传承班的新生。经过一年的学习,这些学生汉语说得更流利了,傣族文化掌握得更牢固了,民族自豪感也更强烈了。这是该校强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例。
景洪市民族中学建于1991年,是云南省二级一等初级中学,是景洪市一所面向全市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寄宿制学校。截至2016年秋季,全校有32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603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911人,占学生人数的56.83%。
建校以来,该校一直把构建民族团结作为办学的特色目标之一,以“了解各民族、热爱大家庭”为中心思想,推进“八个一”工程,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各族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突出民族特色,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各族人才,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民族教育特色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摇篮。
营造一个民族团结宣传氛围。学校通过展示各民族师生欢颜齐聚的团结和美画面,悬挂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整个校园溢满了各民族学生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知识的独到见解,放飞着学生的梦想,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师生心中烙下了深深印痕。
打造一块精美的“民族林”。在教学楼空墙体上,展示12个世居少数民族团结在一起的融洽共处图案,13棵立柱上的精美图文闪耀着各世居民族的习俗、节庆、服饰、图腾。通过简洁生动的图文,将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通俗易懂地呈现出来,增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
建成一条民族文化墙。在学校的运动场围墙上制作了一条长200米的“才艺”走廊,发挥学生的绘画技能,展现了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立志通过发奋读书来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利用、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
制作一份民族文化手抄报。课内,由学生手写绘制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手抄报,在每间教室内。课外,学校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安排学生回村寨收集民间故事、民族英雄故事、村寨过去与现状、少数民族成才故事和民风民俗等,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排设计成手抄报。通过展览手抄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了少数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大家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
培养一批民族艺术兴趣爱好学生。学校十分重视各民族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兴趣爱好,购置了一批民族乐器供学生。此外,专门建有棋奕室、绘画室、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间、图书室、绘制作品展览室、室内篮球场等,让学生学习和锻炼,并聘请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傣陶制作技术指导。多种形式的兴趣培养,让一批批多才多艺的学生茁壮成长。
创作一套少数民族课间操。经过大量研究和实地考察,2008年,学校自主创作了以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4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与体育运动融为一体的“民族课间操”,让学生边锻炼边感受民族文化,课间操成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舞台。
开设一堂民族政策教育课。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本校课程开发的突破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进行民族知识的普及。在每周一节的“民族团结”课程中,学生学到了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知识,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感受民族政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繁荣与发展,大大增强了“了解各民族、热爱大家庭”的民族意识。同时,该校还专门开设了针对全体教师的《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题,各教研组定期组织各科任教老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主办一台民族团结联谊晚会。长期以来,该校与州市民局、社区、友邻单位(村寨)、军(警)民共建单位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连续8年举办“民族团结、共铸和谐”迎新联谊晚会。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节日、风俗、文化、娱乐、思想、情感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在欢声笑语中,构建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通过有效务实地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近年来,景洪市民族中学先后被评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模范集体”“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西双版纳州文明学校”“景洪市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同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成绩名列全市前茅。2017年,在云南省学业水平测试中,该校有3人跻身全州前10名,高分段540分人数达到33人,刷新了单校高分段人数记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