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9 22:52:4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民俗文化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繁荣国家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纲领性作用。清涧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种类,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清涧县发展民俗文化的深远意义进行剖析,并且深入介绍清涧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具体优势,对制约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系统的提出发展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新和新思。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文化旅游,通过旅游实现、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国内目前对于“文化旅游”概念存在这样几种理解:(1)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马波,1999)。(2)消费者消费带有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的过程即是文化旅游(郭丽华,1999)。(3)文化旅游指参观那些“如诗如画”的或具有地方色彩的目的地,参观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的东西,如建筑、手工纺织品、牛车、马车、从事农耕活动的工具,到乡村小饭店吃饭,观看民俗表演等,相当于民俗旅游(于岚,2000)。(4)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蒙吉军,崔凤军,2001)。(5)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圃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张国洪,2001)。张文喜(2006)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居住地,到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在1991年在参照了多种有关定义后慎重提出了“文化旅游”的两个定义:一是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二是人们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综上所述,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实现、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相比省市级城市发展而言,县级地区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柱,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是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受地理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清涧县名俗文化和生态较为完整,加之以商周文化和红色历史为背景,有远近闻名的当地特色特产为支柱,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民俗文化旅游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与城市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商务旅游有很大的差别,更能够吸引中外游客。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繁荣国家民俗文化,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较好的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入了重要的工作议程。清涧县地理较偏僻,经济发展相比榆林市其他县域相对落后,缺乏能源资源阻碍工业化发展道、地形和气候不适合影响农业化的进程、道不畅和交通运输滞后制约走商业化的发展模式。正因如此,当地民风淳朴、民俗完整和饮食独特成为当地发展民俗旅游的特色支柱。清涧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多行业发展,如,食品加工业,纪念品制造业、宾馆服务业等,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税收,并且能够缓解当地人口的就业压力,使清涧县的经济能够全面快速发展。

  这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发展较快的如: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礼泉县充分利用三大文化板块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以唐昭陵为底蕴大力宣传大唐文化、以礼泉老步行街为主轴重点完善民俗文化、以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为核心的缩影农耕文化,不仅提升了礼泉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咸阳市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为城市交流增添了新的名片。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综合的外在反映,其代表着城市自然、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城市形象是集合了地方、景观文化、历史背景、风俗特色等多个方面而形成的,对城市内部而言,是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凸显,对城市外部而言,是城市之间交流的名片。清涧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以商周文化和红色历史为背景,集合地方民俗文化、特产特色,有利于树立清晰的清涧品牌形象。形象定位清晰,并能发挥品牌包装的宣传作用,首先,有利于提高清涧县的综合竞争力,以明确的主导产业作为经济支撑,以大范围、高强度的宣传扩大影响力,确保清涧县民俗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全县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有利于清涧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建设,民俗旅游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也有利于城市有特色方向的实施建设;最后,树立清晰的清涧形象,有利于引导全县产业向民俗特色靠拢,带动全县制造业、食品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东京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它的城市“干练、优雅而合作”;巴黎声誉远扬国际,它是世界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服饰之都,文化之都,及欧洲经济之都;提起威尼斯人们想到的就是一条水上的优美身影;而想到中国古城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景色自然涌来……城市的形象就是城市在人们心中一种稳定的具象,它通过人们的感受以及由此所做出的行为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方民俗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展览过程中,习总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全民族文化、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理想目标的伟大实现。实现民族复兴,首先要保存好已取得的发展、民族的根蒂和历史的根源,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百花齐放,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有深远的意义。清涧县存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清涧道情》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草会》《清涧魁星楼传说》《清涧伞头秧歌》《清涧民歌》《清涧剪纸》《清涧煎饼》《清涧馃馅制作技艺》《清涧石板开采制作技艺》8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涧粉条制作技艺》《清涧木雕制作技艺》等4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两名。不仅如此,清涧县境内至今留存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干扰,大量的民风民俗被淡化和遗忘,“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我们这些老人,一些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在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许多人关注的是钱。”谈起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说。“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悲伤……”庆阳市陇东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建荣如是写诗表意。民俗文化是清涧县人民集体拥有的一笔物质和财富,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清涧县发掘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沿袭。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国的旅游资源按照成因和属性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教文化资源、城乡风貌、现代人造设施和饮食购物,自然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成熟,是我国旅游业的主体产业,而民俗文化旅游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并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们加速了解着世界,世界关注着中国,旅游能够使人民加快文化交流和沟通。国外旅客来华旅游景区的选择所占的比率是:历史文化占60.28%,自然景色游占45.22%,民俗风情游占28.5%,饮食烹饪游占19.63%,艺术参观游占11.95%,观光购物游占11.76%,节庆活动游占5.12%,医疗保健游占3.96%和其他。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三大景区选择为:历史文化游、自然景色游和民俗风情游,历史文化游和自然景色游在我国旅游产业中发展较快,民俗风情游是新兴的旅游项目,近些年在国外旅客选择中国旅游项目中得到了重点关注。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民俗风情游,还能够融合历史文化游和自然风情游于一体,以商周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红色历史为背景、以黄土高坡的自然地貌为风光是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将会繁荣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促使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清涧县境内有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重点文物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单位6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2个。县级文物单位16处。其中主要风景区有:两河口峡谷风景区、笔架山生态公园、母亲峰风景区;重点名胜古迹有:商代鬼方都城遗址、魁星楼、白草寺、寨子山遗址、樊家岔商城遗址、高家洼诗词园、袁家沟旧居、枣林则沟会议旧址和遥纪念馆;游艺文化有:唱道情、扭秧歌;地方特产有:红枣、粉条、石板。2011年,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4人次,旅游总收入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92%。

  清涧县是遐迩闻名的老区,1927年10月12日,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阎揆要、白志强等发起了清涧起义,对陕北地区的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6年2月17日,中央工农和工农红军军委组织红军先锋队,在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发表了著名的《东征宣言》,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1947年3月中央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了著名的枣林沟会议。1947年10月,发生著名的清涧战役。清涧起义、土地及、在此的战斗生活,留下丰富的文物。全县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及其他古迹328处,旧址22处。曾经在清涧生活、战斗过的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上将为清涧题词为“传奇县”。

  现已建成的红色旅游景区有:一是高家洼诗词园。1936年2月6日,为部署红军东征,登塬察看地形,大雪纷飞,触景生情,吟成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二是袁家沟旧居。1936年2月,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在这里工作生活16天。并发表《东征宣言》,写成《沁园春·雪》,为榆林市重点文物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三是枣林则沟会议旧址。1947年3月26日至28日,中央转战陕北途中,在此召开紧急会议,为榆林市重点文物单位。

  清涧县境内出土各种文物多达3万余件,拥有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刘家川仰韶文化遗址、老庄里龙山文化遗址、王家崖古将台、各个朝代墓群,石台寺魁星楼、大、白草寺、东山寺等古寺观建筑,盘石岔万佛洞、倒吊柳白乃贞故居、笔架山生态公园、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桃岭山古文冠果以及县文管所商代青铜器、汉画像石等文物、名胜。李家崖商周古城址位于清涧县高杰村乡李家崖村西,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间进行了考古发掘。李家崖文化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一个进入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其时代大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考古学界认为,该文化是与商周之际雄踞在北方地区的民族——鬼方相关,而清涧无定河流域则是商晚期鬼方民族活动的主要区域。此间文物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商城均位于李家崖商城西北、无定河西岸区域内,为重新认识和研究李家崖文化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全面探寻李家崖文化的布局和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此外,除了李家崖墓群、峰家塔墓群、贺家沟墓群和朱家崖的二相公墓以外,近年还在郝家墕乡前马兰岔、后马兰岔,乐堂堡乡寨则湾,折家坪乡清水湾,师家园则乡南武家沟、鲍家沟,东拉河乡惠家圪、后里、寺家塌,老舍窠乡后梅家坪、刘清家畔、井高坪,寨沟乡苏家渠,发现汉墓13处。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重点名胜古迹有:商代鬼方都城遗址,位于高杰村镇李家崖村西,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魁星楼,位于宽州镇石台寺村,是榆林市重点文物单位,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建筑,始建于北宋康定年间,历代增修维修。2006年,新辟魁星楼广场,增建石刻画廊、仿古回廊等。白草寺,位于解家沟镇寨沟村西南白草山,是榆林市重点文物单位。始建于宋庆历年间,历代均有、维修和扩建。境内规模最大的和群。寨子山遗址,位于宽州镇李家岔村西,是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期部落遗址。是榆林市重点文物单位。樊家岔商城遗址,位于李家塔镇樊家岔村,商代城址,是榆林市市重点文物单位。

  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群众交换物件、各取所需的主要方式就是赶集,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群众交换产品、互通有无的重要场所。清涧传统贸易性有集、会以及物资等数种。集,一个集市每月6、9或12次,一般为6次。全县每天均有集日,或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九),或二五八、三六九,皆系夏历;会,亦称古会。次数少,会期长,时间在冬春或秋季,一般为专项性商品交易会,规模和声势较大。县城正月二十三至二月三日、折家坪十月二至八日、双庙河七月二十三日为骡马大会(牲畜交易会),李家塔腊月初八为肉会。郝家墕会日在七月十六、腊月十六、正月十六。

  庙会,在客观上也有交易作用。清道光年间,清涧有庙会20余处;建国后消失,近年不断恢复,较大者有曹家塔(三月十八日)、九里山清宁寺(五月十三日)、大(三月十八日)、折家坪(二月二日、八月二日)、笔架山元帝庙(三月三日)、李家塔庙(三月二十五日)、店则沟凤凰山(三月十八日)、白草寺(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川口东岳庙(四月二十二日)等。其中上万人的庙会有白草寺和大等4处。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利用和黄土的智慧结晶。窑洞建筑艺术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冬暖夏凉,它一直是清涧人最佳的居住选择,民宅一院修3或5孔,忌修4或6孔,因有“四六不成材”之说。院子正方或长方,忌呈不规则四边形、特别是棺材形。

  清涧为杂粮产区,饭食以谷类豆类为主,主食花样繁多,农家尤最。以食料分,有米食、面食和杂食数类。主要风味小吃有:一是韭合儿。或烙或炸,油而不腻,香美可口。二是煎饼。煎饼历史悠久,早在元代,王祯就在《农书》卷七中说: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清凉适口,别有风味。三是麻汤饭。榨油后留下的油汤,同高粱米、小米、红豆以及少量白菜股、咸葱共煮,熟后调适量食盐。其味奇特,食之不厌。

  清涧自古以石板而闻名于世,“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石板名扬四海。清涧天然青沙岩板材,以其表面平整、色泽均匀、质地坚硬、运用广泛等特点享誉北方,天然石板、石材挖掘、开采、加工历史悠久。清涧石板产品包括系列型材和六大系数百品种工艺石雕制品。吴伯萧、贺敬之和贾平凹等文坛巨匠都曾为之撰文赋诗,赞不绝口。

  2005年清涧县荣获全省惟一以红枣产业入选的“陕西果业强县”称号;2008年清涧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清涧红枣”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行列;2009年清涧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红枣产业“一县一业”建设示范县;2010年“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清涧正式组建,为陕西乃至全国的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清涧粉条加工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粉条产业在促进清涧县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吉祥三宝(红枣粉条石板)之一。以口味地道,耐贮易存、晶莹透亮、吃法多样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畅销西安、山西、、甘肃等十多个省市。洋芋淀粉系列制品有粉条、粉带、粉丝等。

  清涧有“道情窝子”的美称。2004年3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道情之乡”。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涧道情最早为坐班清唱,后来各种器乐陆续进入,内容由演变为反映思想的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性说唱艺术。清涧道情,表达形式灵活多样,音律韵味的独特别致。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其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清涧伞头秧歌形式活泼多样,气势粗狂豪放。建国后偶有双伞头,讲究者为一男一女。出演时乐队领先,伞头后跟,大队相接,蛮婆、蛮汉“断后”。过街是秧歌从甲地到乙地之间的表演过程。队形可成一队或两队,根据鼓点,秧歌队紧跟伞头,做出各种造型,图形有龙摆尾、十字交叉等,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而丰富的民俗项目,则为剪纸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清涧剪纸与当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内容为花卉、、人物和图案等,贴于窗棂、箱角和礼仪食品(大馍馍)等。而且当地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能够得到表现。作品风格,老年妇女粗犷、古朴,青年女子纤细、华丽。1984年,县文化馆曾收藏了一批剪纸作品,现存白桂兰、刘琴花、韩玉娥、曹彩芬、高仰莲等人作品400余幅。

  清涧雕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性及文化特征,应当在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构建陕北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涧家户院落,以石板为载体,石板雕刻为主题,石台阶,就是石大门,两条腿子用石板作面,板面雕刻龙飞舞凤、山草花鸟,栩栩如生,也有的雕刻楹联,古朴大方,院内石板、石桌、石床比比皆是,雕刻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清涧县枣木雕刻工艺逐渐兴起,并且积极引进现代生产科技和创意设计,将机器雕刻与手工雕刻相结合,提升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清涧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沿袭千年的民间习俗,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清涧县财政收入也没有起到重要作用,这与民俗资源未得到统一规划整合、基础设施的落后、的财政支持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是相互关联的。

  清涧县的民俗资源丰富,通过较为完整的和世世代代的传承,集合了秀丽风光、历史底蕴、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特色产业,但是目前呈散落分布的状态,虽然现在有王宿里民俗村,但是没有集中缩影全县的民俗文化,以陕西礼泉县袁家村为例,以村落为载体,民俗体验为吸引,集中打造和缩影,集合了陕北、关中、陕南三地民俗特色,游客在袁家村通过“衣、食、住、行、赏、娱”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清涧县的民俗资源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但是没有统一有效的整合和集中荟萃。

  清涧县按照“三河五岸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之乡经典教育游”四大旅游板块的构想,全力打造旅游文化大县。并且以“东线一日游”和“西线一日游”为重点打造项目,使之成为延安圣地旅游的延伸项目。在点状或带状打造旅游的同时,清涧县应将民俗体验贯穿其中,使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的同时,被当地的民俗特色文化所吸引,将观赏旅游和民俗体验充分的结合,使旅游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够相互融合。单纯的打造旅游景点或旅游线,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而且周边县域类似的发展模式较多,特色性不明显。

  清涧县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是清晰的,近年来,县旅游及宣传部门在城市打造、宣传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是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不明显。对个别景点和线的宣传,是单一的、局部的,并且缺乏以民俗体验为主题的趣味性,一方面,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旅游为清涧县旅游发展的名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而且,在网络、、电视上的宣传较少,导致很多特属于清涧县的民俗特色被冠之以他县之名。各县发展旅游业,形式相仿、风格迥异,清涧县应打造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走特色旅游之,积极扩大影响力。

  为打造文化旅游强县,专业型的人才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清涧县邀请专业人士对将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和推介,加快实施各个景点的布置,为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线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人才的匮乏,仍然是阻碍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由于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缺乏建设性的理论研究和展示;另一方面,不论是单一的旅游项目规划、整体的市场把握、还是成熟的市场运作,人才都不够充足,当地的悉知旅游文化的人才较少,引进人才对当地民俗又不够了解,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性日益凸显。

  受地方财政影响,清涧县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最大,为加快旅游景点与交通干线连接线,目前全县旅游大环线正在和建设当中。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餐饮服务设施、特产经营商店、旅游住宿酒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尚不健全;没有配套完善的接待中心、民俗活动安排较少、接待能力有限、规模较小,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域相比,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总体较为单一,缺乏特色和民俗文化为支撑。在硬件设施、饮食、服务水平及卫生条件等方面,总体缺乏竞争优势。这种状况制约了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民俗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在开发过程中,应总揽全局,合理布局,集中荟萃,融合亮相。一是要根据当地民俗特点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充分展示民俗特色,注重创新发展;二是要设立专门机构实现规划内容。为了使民俗文化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应打造专业团队和部门,加强研究清涧县民俗文化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以缩影的形式,使游客在最短的程验民俗特色。

  目前,清涧县为了打造文化旅游新形象,有“三河五岸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之乡经典教育游”四大旅游板块的发展构想,并且以“东线一日游”和“西线一日游”为重点打造项目。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创新性和趣味性,将民俗体验融汇较少。应该在的正确引导下,调查分析各乡镇景观资源条件、民俗文化优势和基础设施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于民俗体验的创新思,精准地把握新型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合理和开发特色民俗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并且分析周边县域旅游发展的方向,防止出现项目雷同、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

  根据对清涧县各个乡镇、村落的文化历史、景色风光和民俗特色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统特色的提炼,建设以现有的实体景色景观为依托、历史文化为吸引、民俗体验为贯穿的民俗文化旅游度假项目。目前有王宿里民俗村,应当在在村内集中缩影和荟萃展示以民俗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型旅游活动,在“衣、食、住、行、赏、娱”方面,衣:白坎肩、羊皮袄、头扎羊肚巾等;食:黄米馍、枣馍、钱钱饭等;住:窑洞;行:毛驴车、架子车等;赏:景色风光、商周文化遗址、红色圣地等;娱:扭秧歌、打社火、唱道情、剪纸、红枣采摘等。游客可充分参与体验,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融入其中,通过身心的将民俗文化的感染力传递给游客,达到旅游的效果。

  完善的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也是促进民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规划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应当以方便游客为思,民俗为中心,集中建设、避免浪费。清涧县应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手段,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陈旧基础设施的。一方面,加强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构建连接本县和其他市县各景区景点的交通网络,增建线和增加客车方便游客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在各大旅游信息网站上扩大宣传、完善信息,利用互联网信息渠道,宣传民俗文化旅游,构筑清涧县民俗文化形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开发利用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整体统筹、合理布局,将当地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资源以及民俗特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在内,深入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资源的承载能力。所以,在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由于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定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避免性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民俗文化资源的提炼中,应当注重和传承,尽量保持其原始特色,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使干净淳朴的民俗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另外,还应采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等有效手段全面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使自然、民俗文化和旅游业能够和谐发展。

  根据目前清涧县的财政收入情况分析,通过财政投资的能力是有限的,清涧县发展旅游业关键在于建设以民俗文化体验为吸引的旅游度假村或者线,仅凭单一的投资,不仅资金注入量有限,而且建设速度相对较慢。这就要求清涧县牢固树立两方面努力的思想,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政策性投资,这方面的资本对开发建设是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要大量吸纳社会投资,即根据清涧县在整体布局和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独树一帜的思,吸引和吸纳社会投资,社会投资灵活性较高,并且有利于项目建成后的整体运作和规范管理。由引导和牵头,通过合作经营、土地置换、贴息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的筹集建设资金,进行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

  乡镇或村落是民俗文化旅游的主要场所,当地群众是旅游区资源的者和享有者,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参与者和展示者,所以当地群众的参与集资和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当地群众对自然景观的开发、民俗文化村或线的打造,旅游区内资源利用方式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开发的成败。应当鼓励旅游区群众集资开发旅游资源,参与开发和建设,并公平的获得收益,可以以股份制、分红获利、自主经营旅游项目等方式积极的参与投资。通过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把当地群众对景区的、民俗的传承、项目的经营和实际的获利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利于当地群众自觉的自然资源、传承民俗文化,从而保障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清涧县应加快完成民俗文化开发和研究的可行性报告,并积极扩大宣传,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旅游产业和项目之中,以股份制、自主经营等形式,参与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并且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政策,加大对社会资本投入的金融支持,通过完善用地、税收减免、信贷和融资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开发投资。清涧县应当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公司、社会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积极扶持创新型的文化旅游企业优先进驻开发。对重点企业安排专项贷款资金,对中小文化企业开展“式”融资服务业务,加大对参与开发文化企业或公司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大型的文化企业进入和共同参与开发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当今社会,电子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推广上,必须善于利用电子的功能。应当把在把旅游宣传和旅游项目建设有效的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进行推广。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营销机制。加强与县外各大的合作,扩大电视和的宣传范围;二是要建立自己的旅游宣传网并且与各大旅游网站合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游客通过网络了解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并且参与报名;三是要量身定做民俗文化旅游宣传片。通过宣传片或者微电影等新形式的视听宣传,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8年,清涧道情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原本是曲艺,后也作地方小戏登台演出,清涧道情远近闻名。60年代曾有《赛畜会》参加全省汇演,一鸣惊人;30年代又有《接婆姨》一戏赴省演出,获得好评。近年来,清涧县组织汇演、比赛,个人举办培训班、演出团等已形成热潮。发挥游艺民俗的宣传作用是创新宣传的方式之一。一方面,清涧道情有多支演出队伍,常年在各地参与演出,可以在演出过程中对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大力宣传,使对民俗感兴趣的游客来实地参与体验完整的清涧民俗;另一方面,从清涧走出去的以白老师为代表的艺术家,对清涧道情有深厚的感情,在宣传清涧道情上,更是倾尽全力,应该发挥名人效应,让更多人感受清涧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节以节事活动、饮食荟萃、游艺表演等多种形式为主题,目的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进行整合宣传,吸引各家参观报道,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提高清涧县在旅游城市的知名度,使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能够迅速得到宣传的新形式。清涧县可以举办以游艺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也可以举办特色饮食荟萃的民俗文化节,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地点,荟萃清涧小吃,吸引游客前来品尝。也可以集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特色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节,让游客前来体验。多种形式的策划和展示,把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推广。将现有丰富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做的系列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在短时间内达到宣传的效果。

  专业的民俗文化旅游管理人才,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是加快建设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力量。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民俗文化旅游培训体系,培养民俗文化旅游管理人才。首先,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建立公开公平、合理竞争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让专业型人才通过选拔上岗,专业得到发挥;其次,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鼓励开办培训班,壮大传承人队伍,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建立民俗文化旅游培训机构,邀请专业人士前来或者输送优秀人才进入专业学校进行学习;最后,根据培养效果、管理人才的业绩给予励,充分肯定专业人才的作用,激励专业人才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全面提高当地群众的服务意识在清涧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中是至关重要的。游客在民俗体验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当地群众,当地群众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的品牌形象。所以,应该增加当地群众的服务意识和导游培训,定期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促进当地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实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特色和风土人情的和谐统一。这不仅使当地群众通过举止行为感染游客,增加体验的真实性,更能够使当地群众从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因此产生对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特色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更自觉地加入到和传承民俗文化、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和加快学习旅游管理服务知识中来,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清涧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