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
走进景洪市民族中学操场,眼入眼帘的是几块耀眼的大型展板,展示着各民族师生欢颜齐聚的团结画面;教学楼四处挂满了民族团结进步;各个班级墙壁、室外都溢满了各民族学生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见解……整个校园充满了厚重的民族团结教育气氛。
这是景洪市民族中学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进学校”工作以来,该校制定相关措施,让师生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活动中,促进了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了解,让学生从小自觉民族团结。
景洪市民族中学是景洪市唯一一所面向景洪市各乡镇招收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会学习、学会、学会、学会发展”为育人旨,着力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目前,学校共有32个教学班,1658名学生。其中,住校生1040人,占在校生人数的62.72%;少数民族学生978人,由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多个民族组成,占在校生人数的58.98%。
着力打造一块精美的“民族林”。为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该校制作了展示着12个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融洽共处的图案展板,通过展板上简洁生动的图文,师生能读懂浓郁深厚的各民族文化,增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
建成一条民族文化墙。在学校的运动场围墙上制作了一条长200米的才艺走廊,同时,充分发挥在校民族学生的绘画技能,把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绘画的方式在文化墙上展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热爱本民族的情感,让他们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来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开展“国旗下讲话”、知识竞赛、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在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制作一份民族文化手抄报。在各个班级的教室内,都着学生手写绘制的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民间故事或典故,有文稿,也有图解,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学校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布置学生回村寨收集民间传统故事、民族英雄、村寨的过去与现状、少数民族成才故事、民风民俗等,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排设计成手抄报。通过展览手抄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加深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
培养一批民族艺术兴趣爱好学生。该校十分注重各民族学生课外文化生活,重视学生民族艺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校购置了一批民族乐器,并定时民族乐器间供学生弹唱。学校还专门建有棋奕室、绘画室、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间、图书室、绘制作品展览室、室内篮球场等。该校经常开展各类课外文化活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在民族乐器间各种乐器,可以在绘画室专心致志描绘心中梦想,可以在棋奕室的棋盘上棋艺。该校还聘请民间艺人,向学生传授傣族传统制陶工艺。在学好的课程的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批批多才多艺又有民族文化素养的学生正在茁壮成长。
创作一套少数民族课间操。2007年,学校申报的《大课间操研究》被列为市级研究课题。经过大量的民族文化研究和实地考查,学校于2008年自主创作了集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民族课间操,使学校的课间操成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舞台。学校,每周二、四做民族课间操,一、三、五做全国统一课间操,较好地让学生传承了民族文化。
开设一堂民族政策教育课。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进行民族知识的普及。在每周一节民族团结课程中,科任教师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民族政策,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政策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繁荣与发展,增强了学生“了解各民族、热爱大家庭”的民族意识。
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学校专门开展专题,对全校教师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各教研组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科任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并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
主办一台民族团结联谊晚会。为扩大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宣传,学校与州市民局、社区、友邻单位(村寨)、军(警)民共建单位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从2009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民族团结、共铸和谐”迎新联谊晚会。在欢声笑语中,构建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因成绩突出,特色凸显,2009年10月25日,对学校民族教育进行了专题报道,对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工作亮点给予了大力宣传。学校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文明交通示范学校”“五五普法先进集体”“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三生教育优秀学校”“民族体育传统项目”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