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朋友的下测过一个卦。算出的结果我是“鲲”命。“鲲化为鹏” 是要远走的。命里主水又驿马星动所以必然会要去有水的地方。
回想起在温哥华的那一段。当季的阳光并不炽烈。因为J哥夫妇的缘故并没有很多旅人的感觉。大约因为他们人太好对我有如兄嫂。而又都是顾家的中国人所以与他们相处的时光竟无时没有家庭的感觉。
他们都是人来前J哥是一个的摄影记者。四十岁的年纪头发已经半白。但眼睛里却有很多的童真。他给我看他以往拍的照片拍摄的对象多是名动一时的却又都是心地单纯的人。所以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到的是杨宪益的羞涩钱钟书的爽朗James A Mirrlees如同孩童一样的笑容。在异国定居后他是个职业的摄影师。这是工作也是兴趣。拍的更多是平。家庭的细节婚礼的瞬间巡回的旗帜。更多是孩子。各种各样的脸精灵的欢乐的哀伤的都是真实的。也有一张黑白的照片放在他的个人网站的显著的。是个神情的青年女子有着饱满的额头和丰盛的卷发。那是他的太太辉姐。
辉姐是伦敦大学政院的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以后与夫君移居加国作了全职太太。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读完了一个西点制作培训课程。所以在以下的每个清晨里我可以不重样地饱口福。辉姐虽是商科出身却是艺术家的性情做事要完美的那种。会在大早的时候开车去很远的市场购买材料。只为了曲奇饼上的蓝莓保持新鲜水透。下午的时候家里便洋溢着全麦面包的香气。辉姐神态安静地搅拌起司一边和我谈她对小说的见解。都是日常的并非是文学的观念内里却有很地道的线;让人叹然。
这两夫妇千禧年移居海外也经过艰苦的岁月。如今买下了Watling Street这处临街的房子窗外种满了冬青与绣球花将它布置成想要的样子。周末的时候请了印度裔的工人上门在后院搭建凉台。有个工人很年轻在是木工的世家出身。小伙子萨米其实在UBC学建筑却对祖业也很有兴趣。所以放假出来打暑期工。虽是暑期工做事却是专业的态度。穿着背心和耐磨的工装裤戴着。是心不在焉的打扮。动作却是实在的一板一眼。J哥与我也在旁边帮手两天下来已经完工。辉姐烤了猫舌饼同请了萨米喝下午茶。午后的阳光照在草坪新生的嫩芽上彼此都觉得是难得的好时光。萨米说他的家人、女友说他们的老家庞遮普省。这城市的印度多来自这个省份。温哥华的支柱产业是旅游饮食业和木材加工。前者是华人的擅场后者则是印度人展身手的行业。在东区与华人两分天下简直蔚为大观。
走在伯那比的街道上可以时时听到国语。就连大巴上的白人司机也会用俏皮的口气说上一两句广东话。“唔该”什么的。煤气镇上的中国城什么地道的中国食物都吃得到所以几乎没有异乡之感。我跑去UBC查找研究资料顺便看看人类学博物馆。途遥远觉得沿途的景致几乎代表了种族文化的嬗变。如此井然成群难怪温哥华被称为是“街坊城市”。
作家,文学博士。著有长篇小说《北鸢》、《朱雀》,小说集《七声》、《戏年》、《谜鸦》、《浣熊》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