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 建海绵城市破逢雨必涝 易涝点3年少22个

※发布时间:2018-3-4 15:10:4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三亚市住建局市政应急中心负责人陈一仁的手上,一份易涝点的数据变化值得寻味。2013年,三亚全市易涝点多达27处,2016年12月,仅剩5处。

  81.5%的降幅,印证三亚一年多来推进海绵城市的阶段。临雨看“海”、逢雨必涝的尴尬已有了显著的改观。

  超前、细致规划、精品建设,在城市转型升级的探索征程中,经过一年多来“”实践,三亚打造出实现绿色循环的城市标本。

  近30年来,城市的快速扩张,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基底和水文特征,突袭的暴雨却依然故我地冲刷着这座“水泥城市”。

  一座城市对一场大雨的吸收力,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力。而这张“考试卷子”,三亚作答得有些尴尬。

  同样为此尴尬的不仅是三亚。住建部曾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统计,发生内涝城市的比例高达62%。“城中看海”的状况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排水能力,而深层次上则检验着一个地区的规划格局是否科学、前瞻、可持续。

  城市骨架的拉伸,改变着中国大地的景观。高楼鳞次栉比,商圈从点成面,短短几十年,三亚这一昔日南国的边陲渔村变身时尚都市,“城市通病”亦随之而来: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地下管网匮乏、建设质量粗糙……原本以优质自然而兴的三亚,面临着农田湿地锐减、水体污染、内涝多发等现实难题。

  “早期城市规划的不足、雨水排水管网标准偏低等,是城市内涝的根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范嗣斌指出。

  更让三亚困顿难解的是,河海互通、依水而筑的三亚,因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城市“逢雨必涝”“涝后必旱”的困境轮番上演。

  2015年1至5月份,三亚降雨量相对常年减少92.7%,致使2万多居民出现用水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多亩,经济损失高达元!水生态如何修复?必须依靠海绵城市建设,让三亚一点点、一步步变得“会喝水”。

  痛则思变,变则通达。三亚地区实际,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海绵,亟待遵循这一变革,一场城市治理的“暴风骤雨”。

  “把有限的雨水资源留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既减轻了城市排水压力,又补充了地下水资源。”由排到蓄,住建部的海绵建设思成为三亚的。

  知名景观学家俞孔坚教授在“大脚”中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就是对现有的山、海、河进行修复式开发建设,融生态修复于规划之中,真正找到致病内因,还原一个精品城市。

  三亚先行“探”。邀请50多名专家进驻三亚,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逐一铺开;选派住建、规划、水务、园林相关干部组成学习小组远赴新加坡考察,扩展视野,吸纳城市经验。解决“水缺、水忧、水患”是重点中的重点。

  围绕城市“喝水”的问题,三亚以“海绵”建城,将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引入汉诺威技术,针对道、公园、学校进行“海绵化”,相继完成海绵设施、海绵型道、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六大类219个项目的建设。

  善于在景观建设中做文章的三亚,运用海绵化的,让“绿色道”“花园学校”以及“蓄水公园”,纷纷融入城市景观的打造中去,强化“海绵体”地砖、生态树池的渗透与植草沟的引流功能,促进雨水收集、净化、调蓄与回用,实现河道畅通、水系相连,进一步提升城市蓄水防涝能力。

  11.7万平方米受损山体修复、15公里的海岸带整治、4万多株补植的红树林重现,城市越来越多的地方都有了“海绵”和“管廊”的存在。

  “海绵”之力,体现在城市景观效应的提升上。“泥地”变成了“宝地”,4600多平方米的空地过去一遇雨天泥泞不堪,如今,在“海绵化”下变成植物的乐园、孩子的天地。

  “雨水花园”中,凤凰木、长叶马府油、芒果树植物在如丝细雨的润养下鲜翠欲滴,池塘中的小乌龟、鱼儿等生物悠然徜徉,生态与观感上的完美结合,为“海绵化”功能做出诠释。

  “经过,遇降雨天气,通过屋顶排水、雨水径流,以及透水混凝土铺装的面,花园可以‘吸收’超过90%的雨水。”该项目设计单位负责人刘双欠表示。

  “海绵”之力,呈现于群众与日俱增的幸福感中。2016年10月,台风“莎莉嘉”过境,人们惊叹,海绵城市建设启动后,令曾经“遇雨成海”的三亚少了内涝。不少市政建设保住了,出行的群众少了焦躁。

  凤凰上,沿街植被就是一个个蓄水池,通过几棵树甚至几十棵树,共做一个大树池,排水能力怎不增强?

  “不光升级地下管网、排水排污管道,凤凰上还新建10个植草沟、过滤池、蓄水池等组成的蓄水模块,储水总量可达1670吨。”三亚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规划,三亚将实现2020年城市建成区50.6%的面积、2030年城市建成区84.1%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项目建成后,试点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实践一年有余,“海绵”已深入。市区间,湿地、公园以水,形成“一河九园”生态体系,“水上森林”尽展蓄水、净水循环功能;楼宇中,屋顶、阳台、立面,逐步生态共享,铺上绿植、种满鲜花,花鸟共生。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践,让城市有水流淌、林木有水润泽、有水。海绵城市带来了城市的,诗意山水中,响起那返璞归线日电)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