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推进研究型业务

※发布时间:2020-1-7 2:47:1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村子情事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简称锡林浩特观象台)坐落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这里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也是距京津地区最近的草原牧区,是我国北方一道重要的绿色屏障。

  2019年12月,北斗自动探空系统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投入运行,实现在特定无人区或艰苦地区的高空气象观测,加大了常规高空气象观测的时空密度,对填补我国边远、艰苦地区高空气象观测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创新与气象业务融合不断深入,社会对生态监测、预报、预警、评估、应急处置、决策支撑、管理评价等全链条式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要想为气候变化研究、牧业气象保障服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既要建设全球高空基准气候观测业务,提升草原生态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科技支撑能力,还要开展草原生态区观测与预报互动试验、地基空基天基综合验证试验和新型观测设备试验等。

  锡林浩特观象台立足草原生态和建设,以地方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先后就围封禁牧、草原干旱致灾机理开展试验研究,并主动及时开展气象服务。

  “这里的畜牧业生产主要靠天然草场。”锡林浩特观象台气象分析师师桂花告诉记者,草的生长周期决定什么时候能放羊吃草,草的产量决定牧户能留存多少草料过冬。传统观念认为,围封天然草场的时间越长,草原生态的效果越好。但锡林浩特观象台的工作人员用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2002年,锡林郭勒盟实施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通过禁牧、轮牧、退耕还草等措施和恢复植被。

  锡林浩特观象台在“围封转移”的契机下,从2002年起积极开展围封禁牧试验研究,每隔2年对试验草场进行试验性围封,定期进行生态观测。通过研究发现,围封3年至5年的草场牧草盖度,较轻度放牧区增加60%,产量增加57%;围封10年左右草场牧草盖度,较轻度放牧区增加46%,产量增加32%;而围封20年草场牧草盖度和产量不如轻度放牧区牧场。该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认知。

  在锡林郭勒盟诸多气象灾害中,旱灾影响力位居榜首。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还带来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频次增加、荒漠化加剧、生态与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依托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中国干旱气象科学研究——我国北方干旱致灾过程及机理”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植物物候对要素响应的生理生态机制”,锡林浩特观象台协作开展典型草原区域干旱致灾过程特征和机理研究,确定了植物因旱程度阶段阈值,提出了不同降水过程对典型草原干旱持续、解除影响的相对量化指标。为减缓和预防干旱对农牧业的不良影响提供了依据。

  作为观测试验业务体系的有力支撑平台,锡林浩特观象台先后承担了北斗GPS常规高空探测系统模拟业务稳定性测试、改进型探空仪业务化对比测试等各类观测试验项目和考核项目:完成北斗GPS常规高空探测系统模拟业务稳定性试验任务;开展“改进型探空仪台站业务试用实验”,基于实验成效,从2020年1月1日起,改进型探空仪正式业务化换型使用;承担DSJ1型超声波雪深观测仪的外场试验工作;在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实验室和外场测试工作中,承担着实验室测试的图片标定和外场测试工作,每日8时至17时逐小时观测总低云量、云状和地面凝结现象……这些工作发挥了研究型业务示范支撑作用。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