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记者重访温哥华华埠华人历史景点 缅怀先侨

※发布时间:2018-9-1 6:06:3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俞灏明烧伤后复出中新网11月11日电 据《环球华报》报道,与杨裕平做访问之前,针对即将到来的国殇日,记者准备了很多问题。特别想让他谈谈华裔先侨和华裔军人,以及如何将先烈们的事迹和这段历史发扬光大。因为记者知道,作为大温哥华文化中心文物馆馆长兼艺术总监,杨裕平除了纵横影艺,更积极投入在华人社区的活动。搜集老照片和历史遗物,是他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之一,所以对这次访问的主题他一定有很多感想。

  可是访问的形式完全脱离了原本的计划。见了面,杨裕平开门见山:“要想了解加国华裔先烈们为我们后人所做的贡献,光坐着用嘴说是体会不到的。走,我们去到外面,去看看铁华人和周围的历史景点,一边走一边谈早年华人移民的奋斗历史吧!”于是,记者跟着杨裕平开始了重访华人历史之旅。

  作为华埠地标之一的铁华人是我们的第一站。以中字为基,左边是提着铁锹修铁的华工,右边是扛着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华侨,中间有一对联:“先贤伟业志壮山河,加华丰功光昭日月”。“修建铁的华人和为参战的华裔士兵是我们华人今天的楷模。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华人的今天。”杨裕平面对着,神情凝重地说到。

  于1867年建国,当时的西部地区――英属哥伦比亚地区,即现在的卑诗省还未归入版图。由于该地区横亘最大的山脉落基山脉,峰峦,使其与东部地区的联系几乎。卑诗人提出除非修建一条铁贯穿落基山,否则就正式加入美国。首任总理麦当劳与卑诗人签订了修的协议而使卑诗省于1871年成为第六个省份。

  出于对修建美国铁华工吃苦耐劳的印象和引进廉价劳力产生高利润的吸引,太平洋铁西段工程大量招募中国劳工。

  落基山脉的,给承担着打隧道、架桥梁、运砂石等艰巨任务的华工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因伤因病而的华工达4000名。据记载,每修一英里铁死一名华工。

  1885年11月7日,太平洋铁全线贯通,华工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麦当劳总理说:“没有华工,太平洋铁就不能如期完成,也就不可能有西部的开发。”也说:“没有华工,就没有地理上和上的统一。”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1880至1885年期间,来自广东省参加建筑穿越落基山地区每段铁的劳工,达1.7万名。铁竣工后,他们劳力再无需要,数以千计贫困无依,无力返回中国国土,沿着新成铁线。在历史中,全部湮没无闻。所以今天这些铭刻着华工修建太平洋铁的巨大贡献,诉说出华工当年修的艰辛和,也表达了人民与侨胞们对他们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而对于在二战中的华裔士兵,他们的功劳更无须多谈了,没有他们,华人今天就不会拥有公平权并享受与人平等的。

  记者跟着杨裕平接着来到位于片打东街50号的中华文化中心入口处,他我看两侧红色墙上镶嵌着的金属纪念牌,这是华裔芳名录。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却成为加国华人移民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后的终于废除了对于华人的歧视性政策。从1947年开始承认华裔的权。而直接导致这种变革的,是为国家浴血奋战的600多名华裔军人。”杨裕平摸着纪念牌缓缓讲到。

  二战爆发时,作为盟军一员参战。因为害怕华人由此取得权,华裔青年没有被应召服兵役。但尽管不能应召入伍,很多华人青年仍想尽办法, 自愿从军。 就是在这样被歧视的背景下先后有600多位华裔青年参加了二战,因为华裔军人在战时的突出贡献,1947年,废除了歧视华裔的移民法案,给予华裔权。而当时参战的军人就成为历史上第一批拿到身份的华裔。但是他们的故事在加国主流社会却鲜为人知。

  绕着中山广场、中华文化中心、中山公园,杨裕平向我介绍着一些早期华人在温哥华的奋斗史和生活片段,从一个个的景点中,从他的娓娓叙述中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画面……

  对于如何宣传和保存这些历史,杨裕平表示华人社区现已开始与教育局展开讨论,希望把加国华人历史及华工,华裔军人的贡献放入社会学(Social Studies)的教科书中,让华裔和非华裔的新一代年轻人都能了解这段历史。而从去年开始列治文更有学校开展了“写信给,表达感激和”的活动。他希望越来越多的能加入类似的活动,大家一起来宣传华人历史,使先侨和华裔军人的伟大贡献和世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