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被米线养大,宠大的。君不见,老昆明可以早、中、晚,一天三餐都吃米线,一个星期几天米线做主食,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为了云南的气候和米线,云南人都成为了家乡宝,哪都不去,就守着这碗好吃、便宜、方便,油油汪汪,酸酸辣辣,汤汤糯糯,味厚味重的米线,就很满足,很幸福,很快乐。
云南人爱米线就像重庆人爱火锅,是融进血液里的深沉的眷爱,米线已经成为了云南人的心安之处,是云南味道。有米线就犹如回了家,米线能给人慰藉,能解乡愁。
现在的生活不仅仅苟且,还有米线和远方。笔者日前有机会,到多伦多,也借此机会,探访一下他乡的乡亲是怎么样做米线、吃米线的。
老的云南籍移民大约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从缅甸、等辗转来到的。大批移民云南籍新移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增多,达到目前几千人。那时候的云南人要吃米线只有到越南的米粉店去吃,解解馋。
据笔者考察,多伦多的云南米线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地点分布也仅是在华人集聚区。第一个时期是二千年前后,当时,在美国一家昆明老乡把开得很火的“红塔山”餐厅开到了多伦多,这算是第一家经营云南风味,有过桥米线的餐厅。由于水土不服,这家在美国经营很好的餐厅,一段时间后就歇业关门了。
第二个时期是2003年,昆明老乡方德华先生是开了第一家云南过桥园餐厅,把真正的云南本土风味米线和小吃带到了多伦多。由于接地气,价格合理,味道地道,方老板为人厚道,开业就受到老乡和外省移民的欢迎,几乎的移民都知道这个经营过桥米线和小吃的餐厅。此一时期,无论大小米线馆(food counter,家庭厨房)基本都是云南人在开。
由于米线店投资小,见效快,方便实惠,技术门槛低,食品又很受学生和打工一族欢迎。2013年到现在为第三个时期,是急速爆发增长期,据不完全统计仅仅2016年,多伦多地区,就有7家新开的米线家。这个时期就是全国各地的移民共同进入这个市场,尤其福建人居多,还有个别人小餐馆也经营米线。
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的移家。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食品也呈现出多元性。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汇集到了多伦多。笔者的一个西人老师,就曾经在课堂上动情地说,感谢多元文化,他能足不出户,吃到那么多食品,感谢中国人,把那么多好吃的食物,带到。
在不同的的种族背景和操作技术下,加之食材采购等诸多原因,米线到了也经过了改良。经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米线出现了我们在昆明不曾见过想过的式样和口味。当然,其中,也有地道米线制作和口味的云南商家,这里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给大家介绍。
坐落在多伦多闹市云南老乡开的寻味云南餐厅,就是这样一家把地道云南米线带给世界的商家。
寻味云南,用料讲究,做工精良。他们采用金平的的酸腌菜,酱料是汤池老酱。汤料是以鸡骨、火腿骨、筒子骨、老鸡、煲汤肉等传统方法熬制,汤鲜、汤白、味厚。店主李老板是个快人快语泼辣能干的女人,她一开口就说,汤都不是白色的鲜汤,就不能算真正的过桥米线,她传统的家乡味,赢得了老乡的心。
方德华先生于2003年开店,为首家成规模的云南口味餐厅,主打过桥米线和各种地道云南小吃,很受欢迎,自此以后十年,才迎来了过桥米线在多伦多遍地开花的局面。方先生开创性地把昆明家乡的口味带到多伦多,利用当地食材,调制出老乡和海外华人欢迎的滇菜,其过桥米线餐厅在也算味道精道的一家。
老板是个福建年轻人,从未到过云南,但是,开了云南过桥米线店,老板说,世界各地的扬州炒饭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扬州炒饭,过桥米线也一样。
提供番茄过桥米线,酸菜过桥米线,香辣过桥米线,泡椒过桥米线,咖喱过桥米线等,冰冻肥牛卷直接放进米线汤里。
多伦多的米线,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移民接受,经过重新改良的过桥米线,代表了的饮食风格和时尚口味,新派的过桥米线,正以很快的速度在多伦多地区连锁开业。要吃地道的过桥米线还是去云南人的店,要感觉一下新潮的元素,可以去云尚过桥米线,缘味米线,鹿园鱼汤米线等。
1、云南餐饮协会尽快制定公布过桥米线的制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这既是实际要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