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印度各类经济思想都可在佛教找到源头

※发布时间:2017-8-16 21:34:4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佛教固然不可能生出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却也从来没有成为贸易的阻碍。而在印度学者看来,经典佛教理论中有很明显的经济论证,有类似亚里士多德的合理主义论证,甚至还有社会契约论的影子。

  中国可能是目前佛教信众最多的国家。在国目中,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教,《西游记》在中国深入。可在今天的印度,几乎已找不到佛教信徒了。

  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的教界各地都经历了无数次起落。比如今天马来西亚北部出土过佛教石碑,印尼爪哇岛曾被大乘佛教,令人惊叹的婆罗浮屠遗址就是明证。可在今天,这些地区都由伊斯兰主导。佛教在印度全面消失已有千余年了。

  佛教和早期印度教一样,有一种性,认定是整个世界的思想基础,今世只是无数次中的一次,因而并不重视历史和文献记录。因此佛教的社会现实意义长期被低估。其实,佛教思想早已深刻渗入印度文化。要认识印度经济的底色和千年以来的源流,须先入手。

  几千年来,印度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至今仍保留着强大的种姓制度。具有普世性的佛教,就是针对传统婆罗门教的一次激进。这次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随后又在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继续引发。比较近的一次就在上世纪初,安贝德卡尔(B.R. Ambedkar)博士领导了印度南部的社会运动,大量低种姓改教。佛教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不断被拿出作为社会的手段。

  因为佛教从来没有对信众的身份背景有什么要求,信众的出身与最终个人的毫无联系。而且,佛教鼓励信众放弃追求,更为专心地探求世界本原和最重要的事物。公元前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印度逐渐分离。大乘佛教非常明确地带有普世主义色彩,包容一切,人皆可成佛。这种包容性和普世主义思想成为后来以佛教为武器的思想基础。

  近代有许多经济学家都接触过印度和佛教的经济思想,比如印度著名经济思想史家Ajit Dasgupta。他发现从密尔到维克赛尔这一脉的欧洲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想法,都与大乘佛教的思想不谋而合,都主张社会、放松管制,反对国家主义,鼓励人们活动和竞争,从而创造社会繁荣。

  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分析佛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佛教的普世主义主张受到边远和底层人群的强烈欢迎。从地理上观察佛教的过程,可发现其兴起与的径,恰与国际贸易之相重合。大量商人成为佛,成为早期推动佛教最有力的群体,很多商上的也承担了旅店功能。

  佛教诞生于今天印度和尼泊尔的交界处,影响最多不过今天印度的东北部。公元前2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北部,疆土扩展到今天阿富汗地区。阿育王佛教,将崇佛诏令刻录在崖壁和石柱上,还向周围小国派遣使团,赠送舍利。阿育王佛教后,对早期征战中的深感后悔,佛教过程中自然不会多施。佛教在周边很多国家逐渐扎根,主要还是它的性受到欢迎。的活动范围不大,周边这些地区与并没有过直接接触。可社会等级森严的地区一旦通过商人接触到佛教,往往引发与比哈邦本土同样强烈的热忱。

  第二,佛教不主张教义文本的唯一性,各个地区都能根据实情总结适用于本地的教义,有时还能有理论创新。如公元前1世纪,贵霜帝国了印度河流域。在霸主迦腻色伽王的支持下,一些僧侣如马鸣、龙树创造出更有普世性的大乘中观理论,这也成了后来通过丝绸之传入中国的佛教基础。印度河流域、丝绸之,都不是佛教发源的核心地带,却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成了佛教理论大发展之地。

  第三,佛教看轻此世的物质财富,从未困惑于对财富的积累。从亚里士多德起,什么才是一件商品公平价格这个基本问题始终困惑着欧洲的思想家。随着教兴起,这个问题很快又背上更沉重的包袱。即便天才如奥古斯丁教父,也无法回答贷款收取利息是否合理的追问。欧洲直到文艺复兴,直到马基雅维利时代,终于在表面上放弃了对公平价格的追求,古典经济学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长出来。

  但这个问题对佛从一开始就不是问题。佛教伦理不会为经济发展设置障碍,这一点与教形成鲜明对比。佛当然可赚钱,追求优越生活,但人生目标是看破本质、跳出,不拘于此世享受。佛教理论既不支持经济,也不反对经济,而是与经济彻底斩断联系。所以在佛教中固然不可能生发出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却也从来没有成为贸易的阻碍。在贵霜帝国之后,佛教就很少成为印度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教。但经济史家在非常有限的史料中,很容易找出各种佛教与经济共同繁荣的例子。

  第四,佛教看轻经济结果,很少与现实产生强烈冲突。公元313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教才在欧洲成为正统。此后很多年,神权都于君权。直到公元10世纪,格列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不懈斗争,政教分离才逐渐变为可能。而在印度,佛教与之间一直很和谐,甚至对一些问题如征税,两者也没有多大分歧。佛教很早就放弃追求,对现实困境,也能灵活疏导。总体而言,佛张君主降低税收,越低越好,有限税收能反映出君主的。事实上,由于没有负担,佛教几乎可借鉴一切教在政教冲突中所采用的手段。在Ajit Dasgupta看来,经典佛教理论中有很明显的经济论证,有类似亚里士多德的合理主义论证,甚至还有社会契约论的影子,佛教简直就是印度经济思想取之不尽的宝库。

  无论怎样,研究印度佛教都是印度经济史治学者无法绕过的功课,它如此奇怪却又富于趣味。佛教与今日印度完全无关,但与印度如何从千年以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