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棠拍广告忘记戴胸罩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2017年“成绩单”均已披露,且地方“”也渐近尾声。2017年,从P增速来看,包括贵州、、云南、重庆等在内的23个省区市增速持平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9%);从P总量来看,24个省区市位列“万亿俱乐部”,11个省区市突破3万亿元大关。
“成绩单”中P的起伏已经不复往日的“几家欢喜几家愁”,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地方《工作报告》发现,在勾勒2018年发展新愿景时,已有超半数省份开始淡化P增速目标,坚定供给侧结构性、追求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为近年来首次提速,随后,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公布各自2017年“成绩单”。
通过对31个省区市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从P增速来看,包括贵州、、云南、重庆等在内的23个省区市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9%);从P总量来看,24个省区市位列“万亿俱乐部”,11个省区市突破3万亿元大关。
从区域增长趋势来看,西部地区仍将继续领跑全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越来越能够实现平衡的中部地区日渐崛起,东部地区的P总量也跃上新台阶,更为可喜的是,东北板块出现回暖迹象,振兴信心有所提升。
在31个省区市P竞速中,表现抢眼的依然是西部地区,贵州、、云南、重庆抢占了31个省区市P增速排名榜单的前四个席位。其中,贵州、分别以10.2%、10%的增速领跑全国,成为仅有的两个保持两位数增速的省份,云南以9.5%的增速紧随其后。
新进入P增速前10名的有四川、湖南、陕西,P增速均在8%以上,无一例外都是部省份。
跃居增速第一的贵州省认为,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给力、外部助力、自身发力。
相较于上年同期,云南P增速反超重庆,跻身全国前三,且地区民间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为11%。云南省发改委党组、主任杨洪波认为,2017年全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及时出台稳增长2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稳预期、稳市场,持续政策效应。
在P增速排行榜上位次后移的重庆并不失落,其P总量超出天津904.89亿元,首次进入全国经济总量前五。
地区P增速前15名中,中部地区占据了5个席位,分别是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过去几年增速低迷的山西省,2017年增速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达到7%。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中部地区日渐崛起,其典型代表莫过于山西。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山西省经济发展由“疲”转“兴”,形成了强劲的转型态势,P总量为14973.5亿元,较上年增加1923.1亿元,增量超过去五年增量总和;P增速为7%,自2014年以来首次步入合理区间。
在过去一年中,山西经济结构呈现诸多积极变化,比如,服务业占全省P比重达到53.5%,撑起“半壁江山”;非煤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动力,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2%;关闭煤矿27座,退出产能2265万吨,“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等。
东北板块、、辽宁三省2017年的P增速分别为6.4%、5.3%、4.2%,虽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上年同期相比,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相较于部地区,4.2%的“成绩单”的确略显逊色,但这是辽宁自2015年“挤水分”以来的最好成绩。正如《工作报告》中所说,“2011年以来,辽宁经济增速单向回落的状况发生了趋势性改变。”
在东北新一轮振兴诸多利好政策效应不断的大背景下,辽宁发展振兴的信心更足了,将辽宁2018年P预期增长目标定为6.5%左右,与2017年的预期目标一致。
由于经济总量基数大,在P增速方面表现不如部地区强劲的东部省区市,其“成绩单”的亮眼体现在P总量迈上新台阶。
比如,傲视群雄的广东,凭借创新激发而出的活力,2017年P达8.99万亿元,逼近9万亿元,连续29年居中国首位;江苏以8.59万亿元的P总量紧随其后,跻身“8万亿俱乐部”。
经济总量排名第三的山东2017年P总量为7.26万亿元,首次迈入7万亿大关,进入“7万亿俱乐部”。
目前,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省区市共有11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和上海,其中东部地区占据了7个席位。
1月悄然而过,热闹了多日的地方“”也渐近尾声。在关注2017年“成绩单”的同时,2018年各省区市将会如何发展也是吸睛话题之一。
在梳理诸多地方《工作报告》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在勾勒2018年发展新愿景时,淡化P增速目标、坚定供给侧结构性、追求高质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成为各省区市的一致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地方“”上的高频词,与之相应的是,为了给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一些地方不再迷恋速度,主动下调了预期增长目标。
在下调2018年预期增速的多个省区市中,因“挤水分”备受关注的天津市下调幅度最大,从2017年的8.0%下调至2018年的5.0%。
天津市提出,2018年是天津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攸关的一年,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着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依靠创新形成新动能、激发新动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津并非个例。记者发现,全国半数以上省区市或调低或维持了上年的预设增速目标,即便是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速的贵州和也把2018年的目标锁定在“10%左右”。
在强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中部工业大省安徽,更注重发展质量。安徽省省长李国英提出2018年发展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海南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2018年,海南开始实施新的《海南省市县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取消了包括白沙、琼中、五指山、万宁在内的12个市县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
正如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张蔚兰所言,淡化P考核不是不发展,而是发展的重心变了,着力点要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确定,“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是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各省区市的《工作报告》在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时,均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置于重要,并且明确了诸多举措。
2018年自治区《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
山西省提出,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探索农村宅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抓好泽州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自然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占据先天农业发展优势的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的浙江省提出,打造一批电商镇、电商村,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四川省政协委员、眉山市政协副杨常沙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产业,前提是定位和规划。
自治区代表、喀喇沁旗旗长张国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就成为了喀喇沁旗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民革区委的政协委员们则,加强农业技术职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加快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建设可操作的抵押、体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培育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等。
湖南省代表余雄认为,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乡镇为基本单元,下大力气编制乡村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整体谋划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形成乡村振兴的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实现乡村联动、多规合一、统筹推进。
贵州省公布了非常亮眼的2017年“成绩单”:反超,以10.2%的增速拔得全国省区市P增速头筹。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经济自2003年开始,已经持续1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后发优势明显,尤其是2011年以来,贵州省P增速已经连续7年、28个季度位居全国前三位。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135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高于全国水平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0.78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5439.63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6080.42亿元,增长11.5%。
贵州经济缘何能够实现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给力、外部助力和自身发力。他强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要素支撑保障有力有效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内因。
陈少波介绍说,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省经济呈现“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
总值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森林覆盖率超过60%,空气质量优良比例稳定在95%以上。”
“自2018年2月28日起,中国内地客户的iCloud将由中国互联网服务公司‘云上贵州’运营”的消息近日在微信朋友圈强势刷屏,预告了贵州的金名片——大数据发展渐入佳境。
贵州省经信委主任吴强表示,以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年均增长50%,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6%提高到2017年的10.5%,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贵州省大数据的发展蓝图更为美好。贵州省省长谌贻琴日前在贵州省“”期间作《工作报告》时指出,贵州将更加奋发有为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大数据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跨越。在加快大数据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方面,贵州将申建国家超算贵安中心、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SKA亚洲区域中心,筹建以上科学数据中心。
在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贵州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在供给侧结构性中实现了。无疑,在新旧的平衡中,贵州省弯道超车的实力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