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 晒一晒华人的平均收入水平

※发布时间:2018-3-8 21:33:5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中国人有个传统,到了年底要算算一年收入和开支,该还钱的还钱,该收款的收款,弄个利落再过年。生活在的华人,一般不会欠别人钱,也不会有收不回的款,没有清账的环节。但是,无论清账不清账,人走到哪里都得养家糊口,都得有个工作的目标。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华人的年收入,为已在的华人提供一个自身定位的图景,为希望到的华人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为了有个参照,我们先来看一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根据统计局调查数据,2015年半数家庭的年收入超过7万加元,较十年前上升10.8%;半数个人的年收入超过4.3万加元,较十年前年增长了6.4%。按目前1:5左右的汇率换算,这意味着半数以上的家庭年收入超过35万人民币,半数以上的个人年收入超过21.5万人民币。

  个人年收入21.5万人民币是个什么概念?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19281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社会蓝皮书》,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为25.6万人民币,上海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为21.8万人民币,广州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为17.0万人民币。

  显然,从数据统计来看,中等收入群体落后于同等次群体的年收入,略高于广州同等次群体的年收入,而与上海同等次群体的年收入相仿。这表明,如果仅就中等收入以上人群而言,与、上海、广州相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发达国家”已经“不发达”;只有与中国三四线城市居民的年收入相比时,人可能还有那么一点小优势。

  一向是华人最青睐的移居地之一。多伦多和的街头,随处可见华人踪影。西海岸BC省的列治文市,甚至被华人戏称为“解放区”。二十几年前,一个不会说英文的华人,到了可能还寸步难行,现在则完全可以做到生活自如。笔者认识的一位老太太,根本不懂英语,愣是自己带着外孙和外孙女在大温生活了大半年,什么事也没耽误。个中原因,就是大温地区到处都有华人商店或讲中文的华人。

  到底有多少华人呢?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16年5月10日,总人口共计3515万,其中华人接近177万,占总数的5%左右,在全国各族裔中位居第7位。从数据上来说,5%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华人都喜欢扎堆,喜欢向大城市跑,所以在多伦多和这样的经济中心,就会显得“处处皆华人”。目前多伦多有70万人华人,有50万人华人,两者相加,占华人总数的67.8%。

  2018年1月,媒 体globe news披露了一份数据。该数据显示,多年来通过省投资移民计划(QIIP)进入的57935人,本来按照协议应该居住在魁省境内,但实际上90%以上都协议,搬去了和多伦多,成为两地房价飙升的推手之一。其中,华人占据了很大比例。

  在一般人印象中,华人在的社会经济地位,远远不如在美国强大。不过,去年媒 体公布的一份抽样调查,却让华人“很有面子”。该调查采集到了2363份问卷,结果显示16.5%的华人年薪在8-10万加元之间,23.2%的华人年薪在10-15万加元之间,15.1%的华人年薪超过15万。这样算下来,54.8%以上华人年收入在8万加元以上,而年薪收入8万以上的整体人口比例只有10.8%。就此而言,华人的高工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族裔。

  图片来源p>

  不过,大家切莫以为到了就能挣大钱。事实上,一项2300多人的问卷调查,很难反映华人的普遍收入。2017年12月,统计局曾公布一组相关数据,比较各个族裔移民的收入状况。很不幸,包括华人在内的东亚移民“”,登陆一年时,收入还能优于中东和非洲移民,可是从第二年直到数据统计的第七年,都稳稳落到了收入榜的末位。这意味着初到的华人至少在七年之内,整体上收入都是垫底。

  由于能力、心态、闯劲不同,华人移民后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分化。有的在中国属于精英,到了后泯然众人;有的在中国默默无闻,到了华丽转身,成为高收入阶层。因此,仅看华人总体收入没有意义,还需要了解一下华人内部的收入差距。

  根据统计局数据,多伦多地区士嘉堡北一带华人居民高达80%,区内个人年均收入在3万加元以下;万锦市downtown华人居民达62.8%,南於人村华人居民达72%,两者区内个人收入中位数为3.8万加元;万锦Victoria Square小区华人居民占72.8%,区内个人收入中位数为5万加元;列治文山Spadina东富豪山庄华人居民达72.93%,区内个人收入中位数为5.9万加元;万锦Angus Glen小区华人居民达57.41%,区内个人收入中位数为7.8万加元。

  以上数据表明,多伦多地区的华人社区是存在着收入分层的,有的社区人均年收入不足3万加元,差不多相当于贫民区;而有的社区人均年收入则接近8万加元,远远超过人均收入水平。

  华人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没有统计数据可以说明,只能依靠个人观察和感觉。就个人观察和感觉来看,华人移民后,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分流。有的找不到工作没有任何收入,有的到餐厅、工厂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寥寥;有的找到全职工作,最初两年拿着最低工资,年薪2.5-3万,几年后增加到5、6万甚至8、9万。这些人应该是华人移民的主力。

  少数语言过关的移民或留学生,进入教师、医生、律师等行业,年薪10、20万以上不成问题;部分头脑灵活、敢闯敢干的创业者,在保险、地产或投资行业积累几年以后,年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或上百万。至于资深职业经理人或者极个别的幸运星,收入就“不可胜数”了。2016年,RCI曾报道像黑莓公司的华裔CEO程守,年薪高达8970万加元。根据2018年2月7日《福布斯》报道,随父母移民的赵长鹏,创办币安公司半年多,便以11-20亿美元资产荣登“虚拟货币创业亿万富翁”排行榜第3位。

  华人个体收入不同,代际之间也有差距。第一代华人移民登陆后,大都面临语言和技能困难,找不到理想职业,成了子女的铺石。稍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子女成长起来以后,一般能够扭转家庭收入的颓势。根据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的数据分析,在35-44岁年龄组的劳动人口中,第二代中国移民的收入水平最高,年平均收入为65398加元,较其父母辈收入高出52%左右。

  属于G7国,又是全球移居和留学的热门地,因而被很多人视为胜地,以为到了就能享受生活,至少可以衣食无忧。确实,有着健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公立中小学教育完全免费,看病、住院不用花钱,儿童、老人、残疾人享受补贴,没有收入还可以申请救济,个人收入再低都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但是,现在的华人移民,哪一个是仅仅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而移居?

  华人来到,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这里的钱特别难挣,挣得特别辛苦。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或加班加点。没有一份工作,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领高工资;也没有一个行业,可以令人短期暴富。赵长鹏是例外中的例外,而且他们的钱也不是在赚的。最近不少华人发帖,说自己回一趟国,差不多要花掉一年的工资,吓得以后干脆不敢回去了。难挣钱、难存钱,是华人的普遍共识。

  为什么难挣钱?这是因为多数华人英语能力不足,缺乏国外教育背景、本地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找不到高收入工作。为什么难存钱?因为是一个高福利、高税收国家,即使找到高档次工作,也都小半缴税了。不少人年收入总数很可观,但是扣除国税、省税、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后,就大大缩水了。暂且不说各种保险,仅国税、省税两项,年薪3万需要合计缴纳6000多;年薪5万需要缴纳1万多;年薪10万需要缴纳2.7万多;年薪15万需要缴纳4.8万多,差不多相当于收入的三分之一。

  总之,是一个高度成熟、制度完善的现代国家,各行各业都有长期形成的法规和习惯,很少有一夜暴富的机会。普通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要想维持基本生活,甚至维持有一定的生活,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想短期内暴富,基本上是比较渺茫的。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