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老北京端午节怎么过?盘点老北京端午习俗

※发布时间:2018-5-4 21:45:0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五月初五这天,北京除了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各种活动外,还有很多独特而寓意深远又风趣的习俗。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北京的悠久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第一项风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除了吃粽子,老北京人还讲究吃饼。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乍一听,有些吓人,其实,就是将(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形状来。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之物的趣味。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旧时视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还要将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端午节喝雄黄酒是很有“说道”的。在“白蛇传”的故事里,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的桥段。因此,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老北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老比较在端午这一天,家长要带着孩子去采艾。艾草一般长在土地贫瘠的坡上,一长就是一。采艾草实则是家长带着孩子出门踏青,也是向春天举行告别仪式:接下来的炎炎夏日,孩子们要遭受炎热之苦,又有各种毒虫出来乱咬。采艾草也就成为一种祈福仪式:传说中,艾草有驱邪功效,好比打预防针。

  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的当日“百草王”。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家家户户都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戴一朵石榴花。人们说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灾,出嫁的女儿这天也回娘家看望父母,探亲时,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小媳妇成了北京一景。

  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五彩缕又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除贴葫芦花外,还有贴以钟馗为题材“朱砂判儿”的,有贴黄表纸上写有咒语的“天师符”的,其目的均是为了驱邪辟毒。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