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探秘南宁哭嫁歌:流传千年的壮族婚姻习俗

※发布时间:2018-11-25 14:39:4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梁静/文 刘增璇/图) 新人结婚,笑逐颜开,欢天喜地。而在南宁的部分地区,却流传这样一种习俗:新娘结婚时必唱哭嫁歌。歌词多含凄苦,如诉如泣,一曲唱罢,新娘泪湿衣襟。结婚本是一件喜事,人们为何要在婚礼当天唱哭嫁歌?这一习俗从何而来?又为何催人泪下?带着一个个疑问,记者开始了寻访之。

  在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围村,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围坐在大榕树下,开口哼唱哭嫁歌:“爷呀娘!”虽是歌曲的前奏,却已透着悲凉。对于这歌,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班继胤再熟悉不过。

  上世纪50年代,班继胤出生于良庆区南晓镇。童年时,他常听母亲哼唱哭嫁歌,母亲唱着唱着,常常泪满衣襟。班继胤发现,不仅仅是母亲,村里十多岁的姐姐、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只要唱起这歌,都有着一样悲伤的神情。而若遇到有人嫁女儿,这伤感的歌声更是排山倒海般,在村中蔓延。

  一次,班继胤跟随父母到邻村喝喜酒。当天,屋子的主人嫁女儿,男方的彩礼已经送到门外,就等着新娘拜别父母,迎回夫家。在宾客的翘首企盼中,新娘子走出了闺房,与父母兄弟道别,唱起哭嫁歌。

  “爷呀娘!”新娘开口刚唱,泪珠便顺着腮帮滚落下来。顿时,宴席上众人安静下来。一开始,只有新娘与她的好姐妹的帮唱,而后,来参加宴席的妇女也被感染,加入到合唱的人群中。

  那震撼的场面,即便几十年后的今天,班继胤仍然清楚记得,“歌声之大,就像爆炸一般,那曲调时而激昂悲壮,时而缠绵悱恻,撼动全场,催人泪下一碗面拐到美艳妻”,班继胤说,尽管当时他年纪尚小,也被这曲调刺痛,落下泪。

  在南宁,哭嫁歌曾广泛分布于兴宁区三塘镇,江南区吴圩镇、苏圩镇、江西镇,良庆的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等壮族以及壮汉杂居地区。它是南宁壮族青年极为隆重的结婚仪式。作为一种婚礼仪式,哭嫁歌是如何进行?谈到这,73岁的围村老阿婆英津津乐道,她说:“我结婚时,就是唱着哭嫁歌出门的。”

  1959年,20岁的英结婚。从结婚的头一天下午开始,与英玩得要好的女伴们,就相约来到了她家。人们把这些女伴统称为“十姐妹”。英说,所谓“十姐妹”,并不意味着人数一定是10人,人数可多也可以少,当天她的好姐妹就来了11个。

  在英的闺房内,大红的喜字已经贴上。在“十姐妹”的伴唱下,英开始哼唱起哭嫁歌。除了唱歌,“十姐妹”还帮着英缝补被套,做些针线活。第二日早上,这样的歌声又再次响起,一直持续至新郎接亲,方才结束。

  哭嫁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不同的曲目,如《十姐妹歌》《唱歌堂》《花烛歌》《十拜歌》《上轿歌》《骂媒歌》《叹女身》《哭爹娘》《骂舅爷》《哭弟弟》《哭妹妹》《骂轿夫》等。

  英说,当时已经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恋爱。因此,她结婚时尽量唱一些欢快的歌曲,《骂媒歌》等没有再唱。但当唱到《哭爹娘》,想着父母把自己养大,英的眼泪还是忍不住哗哗流下来。

  壮族天生爱唱歌,这点大家都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与阿牛哥就是在对歌中相互爱慕,私订终身。唱歌是壮族人民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而结婚本来就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却为何要用哭唱来表达?

  班继胤回忆,有一种说法,结婚时不哭就是不孝,哭声越大,也就意味着新娘越孝顺。对此,围村哭嫁歌传承人黄翠荣认为,除了对父母养育之恩无法外,哭嫁歌中更多的是对未知婚姻的忐忑与不安。

  黄翠荣拿出了她正在搜集整理的哭嫁歌歌谱。一首《上轿歌》中唱道:“爷呀娘!低头落水还见影,低头进轿黑蒙蒙;有心有意送到屋,冇心冇意半丢;大家去睇长江水,长江水断慢分离。”

  黄翠荣说,如歌词所唱,新中国成立前,村里人结婚均是靠媒妁之言,妻子与丈夫只有在结婚当天,才得以见面。女人对于未来丈夫的了解,只能通过媒婆的只言片语来猜测。有的女孩直到结婚当天,才发现自己的丈夫缺胳膊少腿;而有的姑娘,则因丈夫不满意其长相,而遭退婚。

  这样的婚姻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姑娘们只能通过歌曲来抒发,如《骂舅爷》《骂媒歌》等就是这般来的。另外,当时道并不顺畅,婚后回家不易,想到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又有了《叹女身》《哭爹娘》等歌。

  哭嫁歌唱什么、叹什么、骂什么,一般都以“爷呀娘”短句开始,句式或四句、八句不等,多为七言。主要内容有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待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等。

  在围村,没有老人能说得清哭嫁歌从何时开始。在英的记忆中,她儿时就看见隔壁姐妹出嫁时,唱哭嫁歌。哭嫁歌多为口口相传,每到夜晚,孩子们就聚集在村口,听老人传授。新中国成立前,识字的女青年几乎人手一本或数本哭嫁歌手抄本。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对哭嫁歌颇有研究。他说,哭嫁歌曾广泛流行于广西各地,常见于桂西、桂东地区。有专家认为,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度这一阶段。

  李富强说,哭嫁歌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感慨自己的女儿身,不能像男子一般继承族,二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哭诉离别之情,三是兄弟,财产,让其早早出嫁。从歌词上看,这是女权后,女性们对以往的追忆与向往,以及对男权的与。

  也有学者认为,哭嫁歌最原始的起因是源于“抢婚”。“抢婚”时,妇女必然哭喊挣扎以示。因此,哭嫁歌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妇女时的呼救声。而后,逐渐发展为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哭嫁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性命运与婚姻的关系。但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形式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除了当时的历史根源,还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恋爱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过去。

  如今,出嫁对于姑娘来说,更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喜事,是与新郎新生活的开端。再加上道通达、通讯方便,要与父母、姐妹倾诉衷肠并非难事。至此,哭嫁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婚庆方式就逐渐被淡化和取代了。

  今年7月10日,南宁市兴宁区文体局申报的“南宁壮族哭嫁歌”项目,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宁市文化部门打算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展示哭嫁歌,以此展示南宁壮族哭嫁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围村哭嫁歌传承人黄翠荣搜集整理出的哭嫁歌歌谱当年的“十姐妹”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从左到右的顺序为:黄翠荣、英、方金莲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梁静/文刘增璇/图)新人结婚,笑逐颜开,欢天喜地。而在南宁的部分地区,却流传这样一种习俗:新娘结婚时必唱哭嫁歌。歌词多含凄苦,如诉如泣,一曲唱罢,新娘泪湿衣襟。结婚本是一件喜事,人们为何要在婚礼当天唱哭嫁歌?这一习俗从何而来?又为何催人泪下?......

  中国区域经济新战场:通往欧洲的货运列车直通欧洲班列始发地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大型外向型电子企业落户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