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0公里,称漓江。
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身上的衣衫。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漓江自桂林至阳朔83公里水程,是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桂林市附近,河谷开阔、平缓,伏波山、叠彩山、象山、穿山、塔山等皆平地拔起,四壁如削,奇峰罗列,气势万千。岩溶槽谷平原中,秀山丽水相辉,景色清幽。桂林至阳朔之间,是岩溶峰林峰丛地貌,河流依山而转,形成峡谷,景致也最迷人,尤以草坪、扬堤、兴坪为胜,有浪石起奇景、九马画山、黄布滩、半边渡等美景。倒影是漓江一大奇观。江水赋予凝重的山以动态、、生命,同时把人带进的世界。漓江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还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江中多洲,岸边多滩,乱石遏流,浪回波伏,茂树环合,翠竹竞秀。漓江景观并因时、因地(角度)、因气候不同而变化。晴朗天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千峦百蟑,尽人眼帘。烟雨之日,岚雾缭绕,若隐若现,若断若续,一派空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练,若置身空灵境界,清远无限。雄奇瑰丽的百里江日长卷,使人赏心悦目,冶住陶情,净化心灵,弃俗绝尘。可以说:漓江神秀天下无。
漓江沿岸有古老而著名的灵川大圩、兴坪古镇,还有民居颇具中国特色的阳朔渔村。而漓江边的冠岩里,人们可乘车和乘船游览地下河。
有人说,漓江是一首诗,一首让人“一见钟情”的爱情诗;有人说,漓江是一幅画,一幅“山清清,水碧碧,青山绿水韵依依”的中国画。我说,漓江是一个奇迹,是造物主创造的集美之大成的一个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全球最具魅力的导演,传唱最久远的民族山歌,史无前例的漓江风情巨献。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景区之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以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樊跃的加盟,数易其稿,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她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 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一次视觉的。
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构成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投资建设造的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传统演出是在剧院有限的空间里进行,这场演出则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然的感受。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创作,而山水实景演出是人与共同的创作。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进入演出,成为美妙的插曲。晴天的漓江,清风倒影特别迷人;可烟雨漓江,赐给人们的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在仙宫,如入……演出正是利用晴、烟、雨、雾、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气候,创造出无穷的神奇魅力,使那里的演出每场都是新的。
演出以印象-刘三姐为总题,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被称为与合作之杰作。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大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地嫁接和有机的溶合,让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出立足于广西,与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我们看演出的同时,也在看漓江人的生活。
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广维文华公司与当地从歌圩建设一开始便达成了默契,既强调艺术的表现也高度重视,使整个工程建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现在,歌圩几乎全部被绿色覆盖,里面种植有茶树、凤尾竹等,加上所植草皮,绿化率达到了90%以上。其中,灯光、音响系统均采用隐蔽式设计,与融为一体,水上舞台全部采用竹排搭建,不演出时可以全部、隐蔽,对漓江水体及河床不造成影响。观众席依地势而建,梯田造型,与协调,同时也考虑到了行洪的安全。就连所设的两座厕所也引进韩国技术,建成目前全国最先进的生态环保厕所,厕所的污水并不直接排入漓江而是循环使用。另外,10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以及贵宾观众席等建筑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据建设单位介绍,整个工程不用一颗铁钉,令人叹为观止。
观众席由绿色梯田造型构成,180度全景视觉,可观赏江上两公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观众席设位2200个,其中普通席2000个,贵宾席180个,总统席20个;演员阵容强大,由600多名经过特殊训练的演员构成;演出服装多姿多彩,根据各不同的场景选用了壮族、瑶族、苗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整个演出时间约60分钟。
据广维文华公司的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申报了下面两项吉尼斯纪录:一、世界上最大的鼓楼群;二、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
演出的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先生表示:很高兴能邀请到张艺谋先生出任演出的总导演,他举世的非凡才华和独创使这部与合作的作品成为唯一。在他看来,既绿色,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美丽。这种大绿色将传统的环保意识提升到层面,指导这场山水实景演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还要感谢另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樊跃的加盟,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山水实景演出由变成现实。另外,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都是中国和世界一流的大师,我相信,并非制作人选择了他们,而是选择了他们。在历时三年半的创作历程中,演出方案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我们一步步接近真谛。在这里,所有的参与者的全部努力只是把自己更好地融入山水,成为山水的灵魂。她是绿色的、安抚的,是自然的洗礼,人性的回归。”
象山公园 地处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象山,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象鼻山 位于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 是桂林名山之一, 主要景点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贤塔、宏峰寺及寺内的太平遗址陈列馆等。附近还有隋唐开元寺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紧靠江边, 漓水流贯其间,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 景致极佳, 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 地壳抬升, 漓江缩小, 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 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 宽9.5, 高12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 “有石穴一, 彼此可以相望, 形圆而长, 其半入于漓水中, 水时高时下, 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 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 如明月浮水, 十分形象, 所以水月之名, 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文人学士属文赋句, 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之句, 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 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 一悬于天, 一浮于水, 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 清代改称得月楼, 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 始建于宋, 亭已早废, 但远在800多年前, 围绕水月洞的命名, 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 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的话题。原来,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 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 因洞口东向, 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 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 范成大主桂, 持不同意见, 恢复了原名, 写下《复水月洞铭》, 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鼻山 与水月洞相邻, 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处而得名。岩高1.9米, 宽3.3米, 长约13.5米, 面积44.5平方米。岩口面江, 东向, 呈条形封闭状态, 是内凉、眺望江景佳处。明代学者毛宾泉曾在此读《周易》后人在岩口刻“读书岩”3字, 并称此岩为“点易山窗”。万历丁丑(1577)春正月中进行修整, 有“宾泉山人开深此洞”题名石刻。明诗人张襄《访毛宾泉点易山窗》诗, 有“千顷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静观周易”句, 详见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眼岩 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 互相贯通, 高约2米, 宽5~10米, 长52.8米, 呈扁长形, 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 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 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 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 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 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 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 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 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 半城山芭历历在目; 从右眼远眺, 江波帆影, 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云崖轩 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 “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 曰云崖轩。轩废已久。”根据方信孺《题云崖轩》和邵以仁在方所镌诗之前便建“古云崖轩”的记述。云崖轩确建何时无可考。方信孺诗有“不用穷探费杖藜, 隐然林壑挟城陴。曾尊月洞千岩上, 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 说云崖轩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西街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沈彬便对住在碧莲峰里的居民羡慕不已。而今,不光是中国人,外国人也蜂拥而来,只为彻底放松疲惫的身心。
阳朔西街又被戏称街,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但却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在西街的每一个角落,您会经常看到三五成群不同肤色的旅游者临街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品咖啡、嬉戏聊天,还有那不受当地计划生育的中国母亲和西欧国家的父亲,领着混血儿在街上玩耍。
其实,游览西街完全是一种体验——她浓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朴素的民风里包容着令人惊讶的国际元素,阳朔人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的意大利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闲风尚、国语、英文、法语、意大利语乃至西班牙语……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全部柔合在长度不足1000米的岭南小街里。
这里的人们——不管是外国人或者本地人,应当说是一群不折不扣“生活者”;这里的一切都为任何过的人构筑了最休闲的氛围。因此,来到西街,您只要带上您在百忙中想读而没有时间细读的书、想听而又没有情绪听的CD(不带也无所谓,反正西街上绝对有您喜爱的东西)、邀上您最亲近的朋友,关掉手机与手提电脑,要一杯咖啡或茗茶,让美景与音乐陪您度过最惬意的一段时光吧——“偷得浮生几日闲”,您在这里能真正体验什么是生活。
在东方,世外桃源是一个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的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在桂林山水王国中,在离都市最近的地方,就有一个“世外桃源”。
沿桂阳公北上,距阳朔仅十几分钟车程,就到了“世外桃源”。她像一位朴素的村姑静静伫立在城市边上,不张扬也不造作,一派天然,富于真趣。
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踏进“世外桃源”,展现在眼前的将是一片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清波荡漾的燕子湖镶嵌在的绿野平畴之中,宛如少女的明眸脉脉含情。湖岸边垂柳依依,轻拂水面。一架巨大的水转筒车,吱吱呀呀地摇着岁月,也吟唱着乡村古老的歌谣。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乘坐小船游览燕子湖无疑是一种享受。当小船在绿丝绸般的湖面上裁波剪浪、悠然滑行时,游人的心会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一般惬意和欢欣。天旷云近,岸阔波平,大自然清新的怀抱会使人尘虑尽涤,俗念顿消。
忽然,一阵清亮的歌声飘来,原来是岸边歌台舞楼上的姑娘在载歌载舞。她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以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欢迎着远方客人的到来。
转过歌台,小船驶入了窄长的水道。真看不出燕子湖后面竟如此迂徐回转,曲径通幽。——世外桃源是一个式的景区,它没有围墙与隔桩。田园山水、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大美。
航道越来越窄。小船通过没有一点灯光、犹如夜航的燕子岩洞和“初极狭,才通人”的小隘口以后,似乎已是“山重水复疑无”了。不想眼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桃花岛到了。小岛不大,四面环水,但草木繁茂,杂树生花,一株株红桃正笑得热烈灿烂。好一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意美景。
过了桃花岛,就能体验原始部落的魅力。但听前面山坡上长鸣,击鼓声声。原来是原始部落的土著先民发现了外来的陌生人,纷纷手执长矛、渔叉冲下山坡来,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这些土著先民都以树皮羽叶遮身,他们剽悍健壮,皮肤黝黑,一看就知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部落,透过他们,您可以想象中华民族的祖先何等的聪慧与坚韧。
越过原始部落的水域,小船沿着的村庄缓缓驶回。这是真正的乡村,青瓦泥墙,竹篱菜畦,鸡犬之声清晰可闻。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村妇在河边洗衣,她们的棒槌在青石板上敲出古老的韵律。担桶的农人赤脚穿行在田间,顽皮的儿童嬉闹在屋前的空坪,更有捕鱼的老翁,叼一管烟斗,悠悠坐在竹筏上,在云影中。从原始部落来到眼前的村庄,历史一下跨越了几十万年,真令人有疑幻疑真、恍然不知何世的感觉。
如果有兴趣,游客结束水上游程上岸后,还可以在绣球楼对山歌,接抛绣球,在民俗大观园考察民俗,参观图腾柱、风雨桥等别具风格的建筑,观赏、购买少数民族妇女的手工织物等。然而诚如古语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大多数性本爱自然的游人来说,也许一方山水田园已足以慰籍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