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1933年出生于东印度孟加拉邦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为达卡大学化学系教授,外公是古印度学专家。因社会动荡及种族矛盾,阿玛蒂亚·森幼年时接触到贫穷、与不平等,对他日后思想有重大影响。
阿玛蒂亚·森二十岁赴笈英国,就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修经济学。念博士学位时他就被请回印度大学执教,后因学金理由而重返英国,以伦理学为研究重点,1959年获博士学位,师承货币经济学及发展理论大师琼·罗宾逊。
1972年后的十多年里,阿玛蒂亚·森先后在伦敦政院及大学执教,且于1987年被哈佛大学聘为讲席教授。1998年至2004年间,阿玛蒂亚·森受聘三一学院,成为该院首任亚裔院长。其后返回哈佛大学,任职至今。
书中指出,非因欠缺粮食而发生,而因分配粮食之内在机制的不公平而发生。特别是,阿玛蒂亚·森以具体的统计数字,说明孟加拉国大时的人均粮食生产额高于先前的非年,但包括工资下跌、失业率上升、粮食价格飙涨及粮食分配不佳等社经因素,却造成。针对一般的“食物供给方法说”——由食物供给不足所引起,阿玛蒂亚·森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予以驳斥,表示以这方法研究不仅会事实的,还会造成错误的公共政策。
更重要的是,阿玛蒂亚·森在书中所提出的、能力等概念,也是他整体学术思维的关键。方面,他所发展的“能力导向法”(capability approach)把重点放在“正面”(positive freedom,亦译“积极),即某人能做某事的实际能力,而非一般经济学中所谓之不受干扰的“负面”(negative freedom,亦译“消极”)。某些情况下,这种正负区分尤其重要,譬如孟加拉大,当时劳工未受干预,能买粮食的负面不受影响,却不能正面地去做某些事:他们缺乏营养,也不能逃离死亡!劳工之所以欠缺能力,乃因需求拉扯造成的粮食价格急剧上升,令其(以工资交换粮食之)交换严重受损。
换言之,某人挨饿系因他没有支配足够食物的能力,而《贫穷与》使用的系统方法就强调,在一个公平社会里,每人都应有能控制(含食物在内之)商品组合的。从方法角度,不同阶层人民对粮食之支配与控制,其能力差异反映于一个社会的关系,而关系则取决于社会特性,其中包括法律、及经济等维度。
阿玛蒂亚·森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建立在能力概念上,而这概念源于其《选择、福祉与量度》、《商品与能力》、《生活质量》系列的著作。依其背后,每个社会都应致力于衡量其的具体能力(concrete capabilities),以了解人们享有价值活动的,而这才反映出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具体地,每个社会都须准备一个清单,列出应赋予人民的基本能力,而社会发展应反映在它对推进人民享有所做的努力,而非仅反映在推进经济活动上。
1999年的《发展即》一书中,阿玛蒂亚·森继续发展其能力概念,指出包括、经济设施、社会机会、透明性与型安全在内的五种,而人的发展应反映的提升,而不应只是经济发展。他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与对贫穷及不平等的经济量度,最后形成了联合国开发署之《人的发展报告》,每年以具体的社经指标对发展排序。
阿玛蒂亚·森获诺的时点,突显了学界对价值意义的:他获前两月,美国爆发了长期资本公司(LTCM)事件。这家对冲基金公司专以债券利差做套利交易,其三位关键人物中的两位——斯坦福大学的斯科尔斯及麻省理工学院的默顿,因以新方法研究衍生金融商品的价值而获1997年诺。1998年LTCM对利率预测错误,造成投资人严重亏损,波及面大到足以引起金融风暴。后由美国涉入,与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协议,对LTCM提供流动性,以纾缓危机。
1998年月时,LTCM事件连续多天被《华尔街日报》以头条新闻报道,其中除说明事实外,还对两位1997年诺得主冠“价值偏颇”的封号,且质疑其定价模型的效用性。更呼吁金融界要发挥同理心,不能只为高端客户服务,还须顾及普罗大众。当时关注诺的人士就猜测,1998年诺评审将会更谨慎,选出一位对生命有终极关怀、伦理价值的学者,而10月初诺肯定了阿玛蒂亚·森的贡献,也符合预期。
阿玛蒂亚·森通过人所拥有的能力及享有的来看人的幸福,更依此建立了一套能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具体方法。2010年他在(与诺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合写)《衡量的幸福》的报告里,指出了传统P指标的问题:它只反映一国的经济活动,却忽略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份报告正点出了阿玛蒂亚·森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他发展了能力导向法的理论,再透过物质与两个构面,将其具体落实为一套衡量幸福的综合指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