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目不识丁老人创出千行哭嫁歌曾结集出版目前已申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上海一绝

※发布时间:2019-1-4 2:31:4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女儿出嫁,妈妈唱起哭嫁歌,这样的风俗习惯如今已经逐渐淡出了现实生活,但南汇就有一位这样的“哭嫁奇人”张文仙。她虽然目不识丁,却能即兴唱出近百句对仗、押韵的哭嫁歌,近日她将此申报为“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口头文学项目,成为上海一绝。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文仙独创的哭嫁歌恐怕要归为第361行了。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文仙老人,身材微胖,慈眉善目,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哭相”。她一个大字也不识,却爱好自编歌曲,原来其中有一段小故事。

  “我小时候家里穷,15岁就到南汇老港镇跟人学摇袜子。摇袜姑娘一天做十几小时的活,一到夜里就睁不开眼,只好唱山歌睡虫。”张文仙说,山歌中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口头语言故事。比如“囡啦,侬总要日头寄生天,侬转换门风学好伊……”这是在女孩出嫁时,母亲哭嫁时唱的歌曲,大多数都是口头即兴创作的。很多人唱过后就忘记了,但是张文仙牢牢地记了下来。

  张文仙在当地早就是个名人了,附近人家有喜事都要请张文仙来张罗。张文仙生了5个女儿,除了大女儿是“招女婿”以外,其余4个女儿出嫁时,老人都一一以歌送嫁。记者采访时,由于方言难懂,张文仙特意请大女儿唐秀华当“翻译”,大女儿陪伴母亲多年,最懂得张文仙的肢体语言。

  “舌头尖尖话事人,节头尖尖写字人,鸡叫三声就要起床……”现场,张文仙老人张口就唱。这首歌是小女儿出嫁时即兴创作的,由于女儿都不会唱“哭嫁歌”,老人只能单唱娘的角色。小女儿的亲家姓朱,故在该歌中她客气地尊称他为“外场人”,亲家母则是贤惠的“场内人”,在该歌中,张文仙女儿嫁到朱家后,要勤劳节俭、懂事体贴,再也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淘气。

  由于“哭嫁歌”大多是即兴发挥的,根据不同的对象,措辞不同,因此语言一定要丰富,调子也各有不同。4个女儿出嫁,张文仙分别唱了4首不同的歌曲,歌词内容都大不相同,各有特色。

  张文仙老人性格开朗,人乐观,她不肯唱《哭丧歌》,说伤,但愿意唱《哭嫁歌》,因为它是“开心歌”。歌里虽然也唱旧时代娘家如何苦,但时过境迁,已产生不了苦痛的感觉。

  一提到哭丧哭嫁,不少人就会想到,实际上,哭嫁歌完全是作为民间风俗广为流传的。记者了解到,目前哭嫁歌已经申报为南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专门成立过哭嫁歌收集小组,张文仙成为仅有的两位人之一。收集小组利用现场录音、笔头记录等方式记录下这些特殊的声音文字,梦见钱包被偷但要找到还能唱出一口地道哭嫁歌的人实在很难。挑来挑去,张文仙还是首选。

  “当时,他们找到我问‘哭嫁歌你会唱哪一个角色?母亲或者女儿?’我说随便,这俩角色我都会。”张文仙笑呵呵地回忆说,后来工作人员就把她接到南汇区文化馆内,现场她扮演女儿的角色,与另一位民间艺人潘彩莲即兴演唱一曲“哭嫁歌”。她们一开口就像打开水闸的江水,几十句一段,一口气唱出来。工作人员用录音机录下来,并整理出一套较为详细的文字资料。

  记者在记录当时收集经过的相关资料上看到:1961年,我们在奉贤县调查民歌时,发现了《哭嫁歌》,记录了一些资料,以后扩大到与它相邻的南汇县周浦镇等地方,前后共搜集了近两千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专集,书名《哭嫁囡》。那时候着重从文学方面着眼,以唱得最好的一种为基础,其余歌手唱得不同的、好的,补充进去……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